【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雪瑽]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
——以《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的构造》为中心
  作者:刘雪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11 | 点击数:7024
 

  二、中国神话研究的主要观点

  前文对百田弥荣子迄今四十余年的学术路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讨论了她在日本中国西南地区研究学术史上的地位。前文已经提到,她分别于1999年、2004年出版了两部研究中国神话的著作《中国传承曼荼罗》与《中国神话的构造》,并分别于2005年、2016年译为中文出版。百田氏在对中国神话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神话的观察研究中发现,中国神话的结构并非是平面的,而是一个立体、浑圆的构造,她将其命名为“曼荼罗”。这两本著作都是围绕中国神话的曼荼罗构造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前者偏重动物,后者偏重植物。因此,这两本著作可以视为同一个论题的上下编,以下将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一)曼荼罗构造

  百田氏在研究中国神话时,发现不同的神话母题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呈网状交织在一起。但是,她认为母题之间的地位并非平等的,而是围绕在一个核心母题的周围。对于中国神话而言,这个核心母题就是“公鸡雷神”。

  在传承神话的世界里,绝非所有的话题形态都能平面地排成一列,保持着一个平等博爱的世界。几乎都是以“公鸡雷神”作了他们的核心,绝对地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关系。倘若不是这样,这一切就没有一种可以结构起来的方式。当我们这样去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这岂不就是传承的曼荼罗吗?因此我才把这种浑圆立体的神话传承世界称之为“传承的曼荼罗”。

  尝试为中国神话寻找一个合适的结构,是百田氏试图将庞杂丰富的中国神话系统化的努力。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中国神话找到一个容器,并将一个个神话母题置入其中。为此她也做了不少尝试。她在《中国传承曼荼罗》一书的后记中提到,她最初认为神话世界的形状是像绳子一般的线性结构,然而在画图时,在线条的中央就变得扭曲、混乱了。第二次尝试时,她将线条变为弧线,由“公鸡雷神”开始,由内向外画出与鸡相关的神话母题。最终画出的形状是一个立体的圆形,百田氏将它命名为“传承曼荼罗”。

  关于曼荼罗的中国神话构造,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出是在1999年,但早在1989年,百田氏就在研讨会上口头提出过。再向前追溯,在1987年时,她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一理论的初步构想。[1](P339)此后,她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去思考、完善这一理论,最终写成了《中国传承曼荼罗》及《中国神话的构造》两本著作。

  所谓“曼荼罗”,即梵文mandala的音译,中文又译作“曼陀罗”,意译则一般译为“坛城”。曼荼罗是佛教密宗所认为的世界,是佛陀生活的理想世界。曼荼罗是圆形的,这种形状也被称为“轮圆”或“浑圆”,有圆满的意思。如果将整个曼荼罗视为密宗修行的能量场,那么中央就是能量的核心,而四周则以某种对称的状态存在着,一层一层地由中央向四周延伸开去。佛教中的曼荼罗,中央是佛陀或众佛菩萨居住的须弥山,四周是佛陀座下诸弟子及随侍,或是佛教世界中的四大洲八小洲。在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曼荼罗中,中央是“公鸡雷神”,四周是与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猴、蛙、犬、鼠等动物,及扶桑、竹子、葫芦等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神话的曼荼罗构造,并作为一个永恒的能量场,在民间代代传承下去。

  (二)“公鸡雷神”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神话中,雷神的地位是很高的。百田氏发现,神话中雷神通常担任着以下几个职责:

  A.世界最初混沌似鸡蛋,雷神诞生在其中,并开天辟地。

  B.雷神发现大量金银,将其铸造成日月星辰,并创造万物。

  C.雷神降下大洪水,并选择一对兄妹,让他们成婚,繁衍人类。

  由此可见,雷神不仅担任着创世神的职责,而且也执掌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当人间充满罪恶时,他惩恶扬善,选择了心地善良的兄妹作为人类的始祖。百田氏认为,雷神是丰饶神,也是铸造日月的冶炼神,同时具有公鸡的形象。雷神与公鸡之间存在关联,从职责A中也可以看出。

  那么,百田氏是如何将雷神与公鸡联系到一起的呢?她先是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对于公鸡十分崇拜。在《中国传承曼荼罗》第一章中,她使用《神异经》《汉学堂丛书》等文献资料、苗族地区柱顶上的鸡等实物资料,论证金鸡站在山顶、树梢上的传说古已有之。换言之,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对金鸡的崇拜。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中,她又举出河姆渡遗址中用于祭祀太阳的“双头三脚鸡”,联系贵州水族鸡上天讨要稻谷带回人间的传说,认为中国人很早就将鸡看作是促进社会富裕的神鸟了。此外,傣族还有向鸡祈求子嗣的传统,因此,鸡也具有司掌生育的功能。至此,百田氏的论证告诉我们,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神鸟。而关于公鸡与太阳的关系,在第十章的射日神话中有所论及。西南地区的神话中常有这样的情节:多余的太阳被射落后,仅剩的一个太阳不敢出来,人们派公鸡去喊,于是每天清晨雄鸡鸣叫则太阳升起。因此,天上的雷神对公鸡既敬又怕,来到人间时就化作公鸡的模样。百田氏为了证明雷神的形象是公鸡,又以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作为例证。她在第十一章中列出了十二则洪水神话的异文,其中雷神均为公鸡的形象,充分说明了在我国西南地区,普遍存在着“雷神是公鸡”的传统信仰。

  那么,百田氏为何认为“公鸡雷神”在中国神话的曼荼罗构造中处于核心地位呢?这不仅因为“公鸡雷神”在西南地区神话中地位高,而且因为她发现神话中的其他母题,都可以“公鸡雷神”作为出发点延伸开去。我们以《中国神话的构造》一书为例。这本书的前三章分别围绕桑树、竹子、瓜这三种植物展开讨论,说明它们在中国神话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并强调它们各自与雷神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桑树。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扶桑是太阳歇息之处的记载,且《神异经》中提到扶桑山上有玉鸡,玉鸡鸣则引起天下鸡鸣。百田氏由此认为,桑树就是“公鸡雷神”的宝座。在百田氏收集的西南神话中,不少都提到马桑树曾与天齐高,一些动物甚至能爬到树顶啃食日月。而如今马桑树之所以变矮,是因为雷神被兄妹搭救后逃往天上时,跳上马桑树把树压低了。百田氏注意到马桑树和雷神的纠葛,又列出了另一则贵州水族的神话:雷神千方百计阻止马桑树的生长,马桑树不服输,就生出了铜枝铁干,从此人们感佩它的不屈不挠,就不再用它做柴了。百田氏认为,桑树被人们赋予了不轻易屈服的骨气、高可通天的神圣性,同时还是“公鸡雷神”的宝座。

  其次是竹子。与桑树类似,高大的竹子顶端也是“公鸡雷神”的宝座。百田氏注意到,西南地区普遍有“通天竹”的传说。贵州东南的布依族认为,古时候是雷神将九十九根粗大的楠竹撑在天地间,将天地分开的。百田氏从贵州黔南州水族一则《竹鼠怕雷》的传说中分析出,雷神就居住在长满竹林的山上;又从四川大凉山傈僳族的《蛐鳝报恩》中分析出,竹子是伴随着雷声长大的。但是,雷神与竹子的关系并非只有亲密的一面,百田氏也注意到了其互斥的一面。湖南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人间老妪想吃雷公肉,儿子就用竹笼捕获了“公鸡雷神”,因此雷神逃回天上后才会震怒降下洪水。由此百田氏判断,雷神对竹子是有恐惧情绪的,二者既关系亲密,又互相排斥。

  最后是瓜。在广泛流传于南方地区的大洪水、兄妹婚神话中,瓜(葫芦)是承载着兄妹二人漂流于洪水中得以幸存的神圣容器。但是,由于二人之间具有血缘关系,成婚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因此,要想顺利完成婚配,需要一些特殊的神迹。百田氏注意到,在此类神话中,往往是由“公鸡雷神”扮演促成婚姻的角色。成婚的过程往往曲折,在雷神的主持下,他们要经历合烟、绞发、种树、滚磨盘、穿针等仪式,屡次证明兄妹成婚确实是天意之后,才能结合。

  其实,不仅是植物,百田弥荣子在《中国传承曼荼罗》一书中也详细梳理了诸动物神与“公鸡雷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的与雷神之间具有亲属关系,比如青蛙、马是雷神的儿子,老鼠是雷神的孙女等;有的与雷神有相似性,比如龙王与龙女也常被描述为鸡的形象;有的与雷神之间有力量强弱的对比,比如百田氏就曾归纳过鸡、蜈蚣、龙之间的力量对比:作为雷神的鸡﹥作为山神的蜈蚣﹥作为水神的龙。

  总之,百田氏认为,这些神圣的动物与植物一起,围绕在“公鸡雷神”的四周,形成了曼荼罗的结构。她还提到,曼荼罗应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以佛为中心的神仙群体,另一个是众神居住的宫殿和建有宫殿的须弥山。而在她所建构的曼荼罗神话世界中,既有以雷神为核心的诸神群体,也有雷神的宫殿。这个宫殿就是神树的树顶,是金鸡的宝座,当“公鸡雷神”化作太阳运行于天时,这个宝座也就变成了移动的宫殿[由此百田氏认为,中国神话正好能满足曼荼罗的两大要素,因此这个构造是十分合理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张洪友]神话旅行与救世情怀
下一条: ·[冯文开 廖明君]口头传统诗性智慧的探索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