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高荷红]满族萨满神歌的程式化
  作者:高荷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5 | 点击数:37232
 
在送走神之后,一定要“三角清查,四角查看”,尤其是在家神祭祀仪式结束后必须彻查,以防神灵留在家里,祸害家中的人。这个程式倒也说明人们对神灵的既敬重又惧怕的心理。在石姓的录像资料中,大萨满“按巴瞒尼”降临时就是手执两个大托立(37),三角照射,四角搜查,为石姓氏族驱除一切邪难。
送神词内容简单,可神歌仍采用不同词语反复述说:“各位瞒尼飞速回去吧。从我们这里回去吧。请回到各自的山林。回到各自遥远的山峰。一伙伙地回去吧,回到各自的楼阁。”
《沙勒布库瞒尼》中比较简单,
 
baksan baksan be bedereki
  一伙伙 一队队 把  回吧
  meni meni hada genefi
  各自 各自 山峰 回去
  汉译:一伙伙,一队队回去吧!回到各自的山峰。
 
与之相似的有《黑熊神》“走吧!回到各自各自的山峰吧!一伙一伙的回去吧!”《野猪神》“回到各自各自的山峰吧!回去吧!各自各自的回去吧!”《豺狼神》“回到群山峰上,回到群山林中,回去吧!”menimeni alin bedereki回到各自各自的山峰吧!baksan baksan bedereki一伙伙的回去吧!meni meni hada genefi回到各自的山峰。
《依兰阿立瞒尼》和《八尺蟒蛇神》使用的程式比较繁复,分别记录如下:
 
ilan ari manni bedereki
  三  阿立 瞒尼  回去吧
  gere alin genefi
  各山 山林  去到
  baksan   baksan goromine
  一伙伙 一队队  遥远
  erin oho   wasire
  此时 了  下来吧
  geren alin be genere
  各个  山林 把 去了
  taisu   taisu yabure
  各自  各自  走吧
  yaya   alin marire erin oho
  各   山林 转回  时  了
  wasire mene mene hada benere
  下来吧 各自 各自 山峰 送回
  汉译:依兰阿立瞒尼请回吧!回到各自的山林。各自各自的去吧!转回到各自的山林。
 
最完整的请送程式当归《请神灵归山神歌》、《七星斗前送神神歌》中的记述,具体到每篇神歌中,则增减互见。
每篇神歌中都要表示各家祭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百年无戒,六十年无病。”使用的满语也完全相同。我们以《依兰阿立瞒尼》为例:
 
tanggū aniya targan akū
  百    年 戒   无
  ninzhu aniya nimeku akū
  六十  年   疾   无
  汉译:百年无戒,六十年无病。
 
 “辞旧岁迎新月”,“发白齿黄”是满族人的吉祥话,意指长寿,“百年无戒”(38)是说:“百年无病,阖家康宁”,“良辰吉日”、“牛羊满圈”、“子孙满堂”等,都是民间常道的“吉利话”。这些都是来自传统的语言,以它的鲜明寓意,收纳入祭祀用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皖南皮影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 ·[刘锡诚]白蛇传传说:美女蛇故事的流传、变化与异文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李贵生]中国宝卷在河西走廊的独特发展·[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刘程]论中国史前岩画的造型特征·[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