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
  作者:李泽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2 | 点击数:8928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草原上,有一群人随历史走来,从策马扬鞭到躬耕土地,从逐水草而居到安土重迁,从蒙古包到海青平房。海青平房的修建对蒙古族而言,不仅意味着居住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蒙汉融合中永恒的民族记忆。

      2017年9月上旬,我们一行四人踏上前往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列车,七小时车程过后,是历时十天的田野调查,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对辽西蒙古族营屯聚落房屋类型及特色做一个数据统计。
喀左县蒙古族于天聪年间(1627年-1636年)在此定居,据《蒙古游牧记》记载:“苏布地从叔父色楞,初为所部塔布囊,天聪九年诏编佐领以色楞掌管左翼,授扎萨克,顺治五年叙功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喀左是出了名的旱地,“十年九旱”是当地人对喀左县的描述,干旱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如今海青平房的建筑样式。

      我们到了白音爱里村,才了解蒙古族摆脱游牧定居之后的生活,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风景非常秀美。“白音爱里”在蒙古语中意为“富裕”,所以村子的名字意为富裕的村庄。蒙古族占全村总人口的88%,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蒙族文化浓厚的村落,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基地、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辽宁省旅游专业村。白音爱里有两位东蒙民间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张力勇和白瑞芹,进村后我们便对张力勇老人进行了采访。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李泽鑫]初访井塘古村
下一条: ·[刘梦舒]内外交织之旅:G318的“朝圣”体验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刘路路]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中的东北方言和民俗文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
·[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江帆]蒙古族民间故事长河的“双子”灯塔·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