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
  作者:李泽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2 | 点击数:8806
 

      海青平房作为蒙古族特色民居,造型独特,房顶中间高、前后低,两侧有“峰山子”,此为瓦匠的活,叫“滚山子”,大小可选,是瓦匠垒起来的。据张力勇老人讲述,这样的造型除了因为喀左地区常年干旱少雨之外,还有两种说法。

      关于海青平房的一种传说是,蒙古人在游牧时期住蒙古包,来这以后因为都是山地,为了居住简便就变成搭马架子。据说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外出打猎,行军至此时,天降瓢泼大雨,那时候没有避雨的地方。有个士兵发现马鞍子的形状不存水,于是士兵纷纷拆下马鞍子连在一起,举过头顶,为托雷避雨。此后蒙古人定居下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房子建成马鞍形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海青平房。

      另一种说法,海青是草原上的一种雄鹰,为蒙古族生活所用,所以用草原的雄鹰命名,是蒙古族民族特色的体现。海青平房两侧的房山子,象征着大鹰的两个翅膀,它是蒙满融合的一种文化。

      据老木匠说,之前建海青平房用料多为奇数,蒙古人以单数为吉数,所以九、七、五、三都是吉数。建房、留门窗、檩子、都是单数,建房时没有规定的数量,主要视规模而定,只要保证是单数就行,但是椽子除外。

      海青平房是纯木架结构搭建,先搭建起“四梁八柱”的轮廓,再填充夯土。因为是纯木架结构,建造房屋能否成功,会不会坍塌,关键在房梁。所以海青平房在建造过程中特别看重上梁,上梁需要请阴阳先生看个好日子,选个吉日良辰,上梁的时候脊檩上贴八卦,八卦下边挂红头绳,拴一肚子大钱——共七个大钱。因为那是姜太公的位置,意为“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凶神都离得远远的,七个钱便是北斗七星。整个木架立住,人们就站在脊梁上粘豆包,这也是作为对房子的一种祭祀形式出现。

      除了房屋主体有许多民俗禁忌需要注意之外,整个院落的布局构造也有当地的说法。在先前的蒙古族,碾磨和水井的位置都是有讲究的,村民称之为“左青龙,右白虎”。在过去的生活中,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和石磨石碾,据村民讲,井属于龙,叫青龙,龙为大,而太阳从东边升起,蒙古族崇尚太阳,所以龙占在东边。碾磨属于白虎,占在西面,因为跟龙比,没有龙大。所以以前建造的海青平房院落中,碾磨一定是在门口的西面,水井不管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都要在门的东面。

      辽西蒙古族营屯聚落的房屋建筑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木架结构的房屋,即使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掺杂,有的也能够百年不倒;同时它饱含蒙古族特色,是蒙汉融合的特色房屋建筑样式,是蒙古族历史演变的见证。

      作者简介:李泽鑫,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2016期(2018年05月17日) - 第04版:副刊)

(本专栏投稿邮箱:1178718234@qq.com)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李泽鑫]初访井塘古村
下一条: ·[刘梦舒]内外交织之旅:G318的“朝圣”体验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刘路路]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中的东北方言和民俗文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
·[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江帆]蒙古族民间故事长河的“双子”灯塔·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