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情人节”在元宵节
齐守成对记者说:“正月十五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到了这一天,平时从不出门的女孩子都可以到闹市中观灯、看热闹,与自己的情人相会,送上定情之物。大人也会借这个机会,领着孩子们去相亲。另外,也为更多的青年男女创造了相识的机会。”
正月十五也叫元夕、元夜,因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称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后来便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也称灯节,自汉朝起,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悬挂灯笼,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彻夜赏灯狂欢。到了明、清代灯市经久不衰。清代诗人姚元之《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描述的就是当时元宵节期间观灯游玩的热闹景象。
在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女人平时很少出门,元宵节期间,成为她们难得的一次露面机会。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卷之四》记载,(宋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名走桥。明代,元宵节期间,“妇人着白绫衫队而宵行”(《帝城景物略》),“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招摇过市,自由自在。清人王初桐的《奁史》卷五十八《事为门二岁节》记载:“司马温公在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可见妇女们出门,不仅是为了观灯,还要看人,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机会。
古时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大好机会。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约会的有趣场面。
因为,中国各朝代平时都实行宵禁制度,但到了元宵节期间,宵禁能取消几天。于是人们(尤其是女孩子)便抓紧这个机会彻夜狂欢。
沈城商店家家门前张灯结彩
从正月初六这天起,盛京城中各商家就开始置办元宵灯会,商家都尽其所能,花样翻新地设计着灯笼的式样。这不仅是财力比拼,更是招揽人气的大好时机。元宵节前的正月十三这天,称为“上灯”,十四至十六为灯节的高潮,十七则称为“残灯”.在十三日黄昏时分,沈阳各大街上的各家店铺开始竞相挂灯,纱灯、宫灯、走马灯和各式灯笼,灯笼有大小、长短、高矮、方圆等样式,材质有玻璃、纱布、羊角之别,其绘画内容包括古今人物、名山胜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色彩鲜艳,神态逼真,引人悦目。
人们在赏灯的活动中,“猜灯谜”是一项最吸引人,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和参与的内容。各家店铺预先将谜面写在彩纸条上,而后再粘贴到彩灯下,任游人猜,对猜中的人以果品食物、巾扇香囊、笔墨纸砚图书等为赠品。一些商号在元宵之夜,为了招待主顾,还邀请官绅等名流携家眷来店共庆佳节。夜深后,店主把这些主顾请出观赏“盒子灯”、“焰火”和“秧歌”等文娱节目。时近午夜,请他们吃元宵等果品,然后尽欢而散,送客归家。
元宵节,盛京的各店门口一挂出谜语,便会吸引许多老百姓来猜。猜灯谜的时候,来者只要大声说出来即可,如果店里面有人敲一声锣,就表明猜对了,猜对的人可以进去领奖品。如果里面敲了一声鼓,说明没有猜对。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高兴之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随同的纪晓岚稍思片刻,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也没有想出来,文武大臣也一个个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齐守成说:“在清代,沈阳热闹的景象不都集中在城内的四平街,在城外也有一些商业繁华的地方。如大南门边门城墙下的蔬菜市场,小南门外碧霞宫前,大西门外、小北门外的柴草市,福胜门外、地载门外的缸市,内治门外小津桥,福胜门外横街的车行,以及小河沿等,这些地方在过元宵节时也很热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沈阳日报 2012-02-06 13:3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