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龙的风波说明了什么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2 | 点击数:6735
 


  200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曹继军的长篇采访《构建中国国家品牌形象——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在采访记中,吴先生在强调提倡“和而不同”的理念的同时,表示:“即使是有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形象标志,它的文化内涵我们也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比如中国的‘龙’,其形象往往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过多地看到‘龙’的凶猛残酷,咄咄逼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挑战性的一面……”继而,12月1日上海政协主办的《联合时报》发表头条新闻《“龙”为形象标志缺憾多多》、12月4日上海《新闻晨报》发表记者顾定海、通讯员谬迅的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相继报道了吴友富提出的“考虑到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被人歪曲”(《联合时报》);“重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新闻晨报》)的观点,并称他所领衔的、已被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课题(一旦)完成,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很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消息一出,万众惊诧。网民们对这种企图动摇和颠覆作为中国象征的“龙”的意图和言论,表示了异议和批评,一时间形成了一场声势不小的风波。在这样的舆论下,吴先生于当天傍晚又通过《新闻晨报》发表更正声明,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2月5日《新闻晨报》)于是,围绕着究竟是媒体误报、还是读者误读,又成了一个争议的焦点。

  中外学者关于中国龙的探讨和争论,曾经是20世纪百年来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先后发表的学术专著和文章,少说也在两百部(篇)以上。据研究者梳理概括,问题主要集中在龙的起源和本质特征上。而当前这场风波所涉及的,则是要适应课题主持者的“构建(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需要,企图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的办法,消解中国龙的形象或以其他理念取代龙作为中国象征的地位,显然属于或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远远超出学术探讨的范围了。吴先生的观点之所以引起万众惊诧,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对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而导致的观点的粗疏与偏狭(这是可以通过学术研究和争鸣得到解决的),而是因为由于他的知识的缺陷和以牺牲中国文化的精髓去适应外国人(主要是西方)的偏见,惹怒了以龙为骄傲和自豪的“龙的传人”。

  文化是原始先民和历代民众在其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经历代不断积累、不断增益、不断吸收、又不断扬弃而得以进化、进步的。文化的发生、发展和进步,移动、倒退和消亡,都是按自己的规律进行的。包括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集团想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知识分子或学者的责任和权能,在于尽可能符合实际地探讨和阐发她,而不是徒劳地、异想天开地想改变她。笔者以为,在目前这场旷世的论争中,积极回应者,至今还限于众多出于民族感情和爱国义愤的人士,他们既从国家民族的情感上、当然也从学理上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修养有素的学者所以还基本没有参与进来,就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发难者的观点是不值得重视的,所提的问题是不屑于置评的。

  很多学者们已经正确地指出过,龙的观念的出现时代较早,而龙的形象的出现则相对较晚。即无论观念还是形象,都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而不是一出现就凝固不变的。

  以龙的观念而论,曾经有多种见解,有图腾说,灵物说,水神说,不一而足。近代以来,图腾说逐渐占了优势。即:以龙(原型可能是蛇)为图腾的西部族群或联盟,融合了以凤为图腾的东部族群或联盟,而成为统一的华夏族,而龙(蛇)也就成为融合后的华夏族的图腾。在其发展过程中,龙的身上组合了多种(有学者认为8种)动物的特性,而成为一个虚构的动物。根据图腾理论,一个族群把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的同胞祖先,其成员与它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是它的子孙,不能加害或杀戮它。龙既然是我们的先祖华夏族群的图腾,也就是说,龙是我们的先祖华夏族的祖先,在华夏族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也理所当然的是龙的子孙或龙的传人。这一观念,近代以来,已被全世界的华人所认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记者调查:被承包的“信仰”
下一条: ·[张勃]驱云驾雾祥龙来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
·[谢景雯]金龙四大王研究回顾与展望·[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毛岸茜]屠龙的哪吒·[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