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传统年味儿浓
许多人认为传统年节的风俗习惯,往往在港台乃至海外华人中会更多地保留下来,似乎在他们那里也更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他们为何能保留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刘魁立说:“一种文化处在被强势的异文化包围或者和异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文化间的界限会变得异常清晰,人们保护自身文化的意识会变得更强烈。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交流也有碰撞,这种环境中特别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身份强调出来。特别是海外华人,他们可能在国籍上已经变了,但是在血统上、文化上,依旧沿袭着旧的传统,以此来表现出他们自身固有的、和异文化不同的内涵。我想,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使他们反而能保留更多的传统风俗。而在内地,这种文化共存的现象相对要弱,有些传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让“年味儿”回归
即便是抱怨“年味儿”淡了,但无数的中国人依旧踏上回乡之旅,依旧将春节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年味儿”回来,回到人们的心中。
刘魁立说:“首先要在内心里调整自己,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假期,而是辞旧迎新的一个节点,要对自己的过去加以总结,对未来妥善规划,这样才会有过年的感觉。”
当然,外在的环境也同样需要,刘魁立说:“传统节日在今天,应当有一些恰当的,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式,让人确实感到时间周期的转换,新旧的交替。”
然而这并不容易,刘魁立表示:“这不是一日之功。百年以来,自我们的夏历被取消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原来的元旦没有了,不叫‘年’了。过年似乎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西历新年的‘元旦’更像一种社会政治性的节日,和我们的历史传统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另一方面,百年以来,传统的年在中国人的心中并没有被抹去,人们仍旧以夏历年为‘年’,仍旧是情感所系。就我个人的感觉,这两年来,我国法定节假日改革之后,‘年’的气氛其实在逐渐浓厚,当然相对于几十年前,乃至百年前的那种‘年味儿’,依旧还淡,但总算是在变好,是一条上行的曲线。所以我觉得现在可以算是一个过渡阶段。在未来,过年会越来越有内容,也会越来越有‘年味儿’。”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周怀宗
不同观点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静:
春节游、购物节添新年味儿
“年味儿”往往和特定的仪式、民俗等相关。但实际上,民俗从来都是多样的,和各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出产等相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生活中的喜悦很少,年往往意味着吃好的、穿好的,所以对年的感觉尤其深刻。而在现代,很多原本稀罕的东西见多了,也就不稀奇了,没有了特殊的感觉。所以,未必是年本身变化了,也有人们感觉变化的因素。
实际上,传统的风俗习惯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自然累积和沉淀而成的,从来也没有过法定的仪式。同时这些风俗习惯也随时而变。比如过去很多节日和农业生产有关,特别是春节,但在工业时代,也未必就失去了意义。工业时代也要有张有弛,大家总要有一个停下来休息的时间,于是共同约定一个时间,一块儿停下来,歇一歇,调整一下,总结一下,规划一下。
所以,这种变化不能简单说好或坏,中国人对于家庭,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感,这种感觉不会因为移风易俗而改变,最多只是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实,很多人谈传统节日的现代化,在传统节日中增加现代生活的内容,但这个不是法律规定、行政命令可以做到的,它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其实现在过年已经有很多新的内容,比如旅游,在传统社会是没有春节旅游的;再如购物,现在很多人会在春节期间飞到香港等地方去购物,这也是当今过年的一种新内容。因此,节日的变化,应该归于自然的选择更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2012-01-26 A13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