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陆斯嘉]千幅纸页 见证年画在上海的消失
  作者:陆斯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7715
 

  小校场年画的艺术风格

  张伟称,上海小校场的年画,除了部分传统题材的作品以外,其他较有特色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时装仕女画。时装仕女画的走俏,这可能与上海商业经济的繁荣发达,肖像画的需求比较旺盛有关,当时也的确涌现了一大批以擅长人物画而驰名画坛的高手,如费丹旭、改琦、任伯年、钱慧安等等。而以表现新闻时事、社会风情见长的《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人物形象的描绘更是考验一个画家水准的关键,吴友如、周慕桥、田子琳等都是这方面的行家,出手既快又准,令人赞叹。

  另一类是反映洋场生活,表现时代变化的作品,这类作品明显沿着两条主线发展:其一是以表现租界新事、新物、新景为内容的作品,如《寓沪西绅商点灯庆太平》、《海上第一名园》、《新出夷场十景》、《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等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人们对于当时物质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敏感,展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年画也因此成为人们了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其二是反映时事,提倡爱国的年画,如《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图》、《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国民汉兴三军司令》等等。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都市新兴的奇观胜景,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对时事的关注和评价。这些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社会新闻的年画,是其他美术种类中鲜见的,可谓一大创举,堪称年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年画商既紧追时代潮流,又以最大限度赚取商业利润为主旨,尽可能地减少商业成本。如有一幅《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的年画,系上海小校场沈文雅年画铺为庆祝1893年上海开埠通商50周年而刻版刊印。该画人物众多,场景繁复,画面构图巧妙合理,层次分明,生动地展现了上海商界欢庆游行的场面。画面上,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寓沪西人的消防队,当时,在盛大的庆典中消防队往往应邀进行水龙演练以增加喜庆气氛。其后一人手擎“令”字大旗,威风凛凛;随后有锦牌、锣鼓开道,花轿、花灯、舞龙、舞狮等节目夹杂在队伍之中,而全套行头的戏班则紧跟在队伍后面。马路上到处张灯结彩,道路两旁站满了围观的市民,一派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就是这样一幅有着鲜明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作品,在十余年后又被年画商们翻出来,巧妙地移用来表现当时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随后,南方各省相继宣告独立,响应革命。12月28日(农历十一月初九),独立的17个省份各派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准备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二天,大会投票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凭借其崇高的威望以16票(各省1票)当选。消息一经传出,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上海工商各界也为之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校场的年画商们也闻风而动,敏锐地捕捉这一时机,做了一笔“移花接木”的生意。他们将画面上“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11个字剜掉,在同一位置巧妙地嵌上“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10字,并将游行队伍中的“令”字旗移换成“汉”字旗(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有此画的木版,上面剜刻的痕迹非常清晰),这样,一幅反映辛亥革命的时事年画就诞生了。这充分表现了当时年画商紧跟时代的敏锐意识,也反映了他们聪明,善做生意的经商本领。这幅年画蒙蔽了很多人,在当时广受欢迎,并被后人视为珍贵文物。

  张伟特别提到了一类“市井各业”的年画,这类作品再现了修马桶、炒糖炒栗子、卖成衣、卖水、修电灯、接电话线、拉人力车等上海滩新、老行业混杂交融的风貌。在《新出夷场十景》等年画中,能发现不少当时市民生活的特定场景和语言,这对考察清末民初时期民俗及语言的流变是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如在一幅《新刻希(稀)奇一笑图》的年画上,刻有“腌鲤鱼放生——死活勿得知”、“猢里(狸)精吃糖饼——怪甜”、“屁古(股)浪戴眼镜——屯光”、“歪嘴吹喇叭——一团邪气”等几十条歇后语,这完全是来自沪上底层老百姓的语言,非常生动。还有一幅题为《新出清朝世界十怕妻》的年画,画中人物两旁的文字夹杂着当时流行的沪方言,并十分典型地描绘了晚清社会十种惧妻行为,有别于人们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固有印象,属民俗学的第一手资料,其文献价值不容置疑。此外,《打连(莲)箱(厢)》、《荡湖船》等几幅年画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清末江南地区民间戏曲活动的某些细节,甚至还有大段唱词,对研究上海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张伟告诉《艺术评论》记者,与北方年画开面较大不同的是,现在所看到的小校场年画基本都是三裁(约30厘米×50厘米)或四裁(约20厘米×40厘米)的尺寸作品,几乎没有大宫笺(约90厘米×150厘米)尺寸的作品存世。这应该与上海地价昂贵,住宅普遍窄小,不适应大尺寸年画有关(因年画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低经济程度的市民阶层)。这也可作为年画在城市化进程中适应环境、自我瘦身的一个例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2-01-16 01:4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春节话题:年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下一条: ·[吕胜中]从画乡到博物馆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
·[孙冬宁]画中有戏·[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