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陆斯嘉]千幅纸页 见证年画在上海的消失
  作者:陆斯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7716
 

  作为中国年画最后的辉煌,目前对小校场年画的研究、保护显得很尴尬。
不仅年画存世量十分稀少(仅千幅左右),更使人感到迫切的是,上海至今拿不出一份关于
小校场年画店庄和从业人员的传承谱系,自民国开始衰落的上海年画,如今想找到一位传承人可谓天方夜谭了。

上海小校场年画 《湖丝厂放工抢亲图》

  “早在民国初年,中国年画已经开始消失,而且它就是在上海消失的。”提起年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如是说。

  上海的年画以小校场年画最为知名。19世纪60年代,不少年画业主和民间艺人为躲避战乱纷纷落户上海,在城南小校场经营年画,形成小校场“年画街”。

  在我国先后分两次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收录有518项非物质遗产,其中木版年画有12项,共12个编号,即一个产地一个编号。我国邮政部门从2003年开始发行“中国木版年画系列邮票”,截至2011年,已经连续9年发行了9套36枚,同时还发行了小全张7枚,小版式8枚,绢质小版张4枚。这两项计划(目录)中都没有上海小校场年画,甚至连后续名单都排不上。

  “这不能责怪别人,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小校场年画都没有进行很好的整理研究。在小校场年画于沪上诞生的大约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海本土在2010年前竟然尚未举办过一次小校场年画专题展览,也从未出版过一本这样的专题画册,以致即使在专业圈中不知年画产地还有上海的也大有人在。去年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可以说是一项弥补缺憾的文化工程。”该画卷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对《艺术评论》记者说。

  中国年画产地众多,素有“四大”(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河北武强)和“四小”(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广东佛山)之分。在民间藏家中,个人藏有几百上千幅杨柳青年画不在少数,但藏有几十幅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屈指可数。张伟估计,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全部存世量也就1000幅左右,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各产地中存世量最少的。

  现存的小校场年画绝大多数于1890年至1910年间印刷发行,这是小校场年画发展最迅速的时段,也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史上最后一个繁荣阶段。

  作为中国年画最后的辉煌,目前对小校场年画的研究、保护显得很尴尬。不仅年画存世量十分稀少,本地也没有研究专著,散篇的研究论文寥寥十余篇。更使人感到迫切的是,在对全国年画普查的工作中,各地已不同程度挖掘出年画传承人,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人王学勤、山东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杨洛书、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人房志达等,但上海至今拿不出一份关于小校场年画店庄和从业人员的传承谱系,自民国开始衰落的上海年画,如今想找到一位传承人可谓天方夜谭了。

  从桃花坞到上海

  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张伟阐述了小校场年画的由来和艺术风格。

  他告诉《艺术评论》记者,明清时期,苏州是当时的版刻重镇,清雍、乾年间,苏州年画达到繁华顶峰。

  当时山塘一带以手绘年画著称,而桃花坞所产则以版刻为精,桃花坞年画也因此有“姑苏版”之称,不但影响到扬州、南通、上海、芜湖等周边地区的画铺作坊,一些畅销年画常被翻版复印,摹刻仿制,甚至连日本的浮世绘也受到深刻影响。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攻袭苏州,与清军爆发激烈的战斗,苏州城焚毁严重,年画铺的版片也被付之一炬,桃花坞年画遭到毁灭性打击,从顶峰跌下深渊,从此再未能重现繁荣之景。

  张伟说,上海的小校场年画正是发轫于苏州桃花坞,所谓此起彼伏。据文献记载,上海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清嘉庆年间已开始有年画生产,当时沪南城隍庙一带因庙会聚成街市,汇集起不少制作和销售纸锭、香烛等民俗用品的店铺,同时也有一些画商在此代销外埠年画,但只是零星点缀,并不成气候。

  有文献证明,最早一位来沪经营的桃花坞画商是清道光年间在小校场设摊的,名叫项燿,曾开过一家飞云阁的画店经销自己出品的年画。1860年太平军东进攻陷苏州后,不少桃花坞年画业主和民间艺人为避战乱纷纷来沪,落户城南小校场,有的开店重操旧业,有的受雇于上海的年画店庄。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清末上海年画的蓬勃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小校场因邻近城隍庙,以庙会而兴起市场,逐渐成为繁荣的商业区。据研究,当时上海小校场一带经营年画的店铺工场有几十家之多,小校场遂有“年画街”之称,小校场年画也因此成为上海年画的代名词。在今天尚存世的一些小校场年画中,还能找到不少当年经销年画的商家名号,如芳记、源兴号、爱莲堂、福斋画店、韩青华斋等,其中以飞影阁、吴文艺、沈文雅、赵一大、筠香阁等年画庄最负盛名。

  小校场的年画店铺除由民间艺人生产传统题材的年画外,还聘请上海地区的文人画家如周慕桥、何吟梅、张志瀛、田子琳、沈心田等参与年画创作,生产以反映上海租界生活和洋场风俗为题材的作品,并及时反映新闻事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小校场风格”。这些年画多取材百姓普遍关心的事物景观,充满生活气息,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受到广泛欢迎。

  张伟告诉《艺术评论》记者,上海小校场年画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而且向外批发,在当年的小校场年画上就有这方面的证据:在一幅署名“嵩山道人”绘于“光绪甲午年”(1894年)的《刘军门镇守台湾,黑旗兵四海闻名》年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洋新北门内小校场南筠香斋批发”的字样。上海在晚清期间成为继桃花坞之后江南一带最大的年画生产基地和贸易市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2-01-16 01:4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春节话题:年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下一条: ·[吕胜中]从画乡到博物馆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
·[孙冬宁]画中有戏·[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