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贺雪峰]农村文化的习得与巨变
——河南周口农村调查
  作者:贺雪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10365
 

  葬礼的消失

  周口市自2002年推行火葬,农民不愿火葬,而采取偷埋的办法,往往是在人去世当晚,召集自己最亲密的人来偷偷地土葬,不留坟头,当然也不办葬礼。

  农民偷葬政府当然知道,主管殡葬的民政部门要管这事,便来查办,借探测器来探,探出后扒尸火化。扒尸火化相当不人道,让丧户极为愤怒,很容易起冲突。民政部门扒过几次坟,起过几次冲突,尤其有一次民政部门扒错坟,因此起了大冲突,民政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不再管这事了。一方面是政府强制火葬政策,一方面是农民都是偷埋土葬,相安无事已多年。

  但这并不是说火葬政策是无效果的,其效果不是在农民是否按火葬政策去办,而是农民绝不敢于大张旗鼓地土葬。一直以来,丧葬都是农村社会(也许应是任何社会)中最为重大的仪式,是阴阳两界,是生离死别,是人生结算,是联系亲友的大事,甚至是人生的竞赛。“生养死葬”,这个死葬,实在太重要了。

  强制火葬政策使农民只能偷埋,而不敢办丧事。因为不敢办丧事,没有葬礼,有人去世几个月,本村人竟然也不知道,因此有人说,现在人死还不如一条狗。三年后当然可以补办葬礼,但人已去世三年,时过境迁,感受大不一样,这样补办的丧事,只是形式上补了,情感上和价值上与真正的葬礼都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三年补办葬礼也越来越少了。葬礼消失了。

  葬礼缺席之弊

  葬礼的消失是一个重大事件。有农民为此欢呼说不办葬礼减轻了负担,是好事。但葬礼的取消,对农村文化实践,对农民价值的影响,极大极大。

  在建国前,葬礼是与传统文化,是与迷信联系在一起的,是最能调动人们的神圣感和神秘性,最能打动人、触动人,最能建立超越性价值的仪式,是终极关怀,是人生意义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建国后,移风易俗,葬礼也简化了,但革命的仪式也是隆重的,是审慎的,是高度庄重,因此也是超越性的。改革开放以后,革命退潮,国家放弃了对红白仪式的管理,丧事再度交给民间(主要是道士)来办。无论传统办法还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葬礼,都是有着严格秩序、有高度象征的极其严肃的大事,而不是儿戏,因为这涉及人生意义。人活得有意义。

  现在,葬礼既无国家来管,也无民间来管,而是随意来办,这样就丧失了基本的礼仪,礼仪丧失,就使当前农村文化实践全都只是功能性、工具性的,而缺少了价值性的内容,其后果是,人既不畏惧未来,又不去考虑过去。人的意义就只有当下。这样一个失去了历史感,失去了未来感的文化实践,就恰恰将文化消灭了。

  殡葬政策达到如此效果,显然是殡葬政策的极大错误。而影响当前农村文化实践的显然不只是一般的政策。随着村庄边界的开放,市场经济的渗透,各种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村庄文化实践已远不同于传统时代。传统文化实践中,给人以预期、以期待、以超越性力量的因素都已消散,农民习得的人生任务与代际责任也都会被理性力量所取代。那个时候,或许村庄和人都还硬硬地在那里,但人们的想法变了,村庄社会也变了。一旦如此,中国农村,就将面临再次的巨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15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吕新雨]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
下一条: ·[贺雪峰]农村法制社会及其盲点
   相关链接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秦岚]日本新年的“初梦”·[张勃]年的文化内涵
·[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
·张旭东: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甘阳]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刘晖]认同来自何方·[欧树军 章永乐]“就近就业”:提升社会幸福感
·[贺雪峰]农村法制社会及其盲点·[吕新雨]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
·[罗岗]一条回家路和两类城市化·[许未来]重回少年时:孔子的全球化诠释
·[师琰]雾都底色的乡愁:跨文化碰撞体验·[姚建莉 宋婷]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唐易]世界公民菲利普:像丁丁一样生活·[王峰]首钢的守望者
·[贺照田]寻求安置精神主体的资源与道路·林鹄 王玉冬:中国传统与普世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