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纪事与追问·
网上订票:数字鸿沟
20年前的春节后不久,我坐了差不多一天一夜的长途客车来到省城南昌,天还没怎么亮就往亲戚家跑,为的是尽快拿到那张辗转托人买到的从省城到上海的火车票。或许因为坐长途客车太疲惫了,我的感觉有点迟钝,随着人流来到火车站广场,也没发觉有什么异样。直到我手攥着票,准备排队进站时,才激灵一下,意识到周围的人异乎寻常得多了许多。因为人太多了,队伍几乎不动,人挤着人还能够忍受,最可怕的是前面闸门一开,人往前涌上去,你想让也没法让,想躲也躲不开,哗啦一下被卷入人潮之中,我刚站直身,人潮就涌上来,咔嚓一声,背上牛仔包的两根肩带被挤断了,我只好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拖着背包跟着人潮往前冲,虽然狼狈不堪,但仗着年轻体壮,连滚带爬地还是上了火车找到座位。我喘息未定地坐下,怔怔地看着撕裂的背带,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见证着春运悲情的开始,更无法领会到“春运”不仅把背带撕裂了,而且还将长久地影响着中国。
20年过去了,这期间我有好多次春运挤火车的经历,但还是第一次“撕裂”的感受印象深刻,挥之不去。尽管今天的媒体宣称春运之难已经开始呈现某些结构性“松动”的可喜迹象。理由是国家发改委预测,今年春运总客流为31.58亿人次,它由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四家共同分担。四种运力中惟一紧张的是铁路。换言之,春运之难,眼下主要集中在铁路客运上;尽管今年铁路春运的热点已不是以往的寒风等票、黄牛倒卖,而是网电购票、实名上车……或许还是那种“撕裂”的经验作祟,我对“春运”并不那么乐观,尤其是听到在浙江温州打工的农民工兄弟黄庆红在写给铁道部的公开信中说,网络购票是“用脚趾头想出来的”,更是印证了我的忧虑。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增幅仅为6.1%,网民规模增长减缓。更重要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来的报告都承认,中国互联网整体上虽然呈较快增长态势,但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并呈现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乡村慢的特点,这和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相一致。
譬如第28次的统计报告就指出,在8.15亿非网民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其不上网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度还在加大。2009年底,有32.6%的非网民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2011年6月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网络技能而没有上网的非网民达到47.9%,这些人群往往是高龄群体和农村人口。而“不感兴趣”和“上网费贵”等制约非网民上网因素的影响力在下降。因此,除了在接入条件和硬件设备上进一步降低门槛外,更需要加强高龄和农村地区人群对电脑和网络的基础知识普及,提升其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但奇怪的是,报告几乎完全忽略了“网络不平衡发展”背后更严重的隐患,那就是网络发展有可能“加深”而不是“弥合”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也许永远都被隔绝在网络之外。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国网络发展的不平等,是为了避免单纯地把网络当作一种中性的高新技术,并且依据“技术主义”和“发展主义”的逻辑,认为它可以游离于社会语境而带来“抽象”的进步。相反,不平等发展的事实可以提醒人们注意网络深深地纠缠于国家、市场和个人的历史性关系中,在中国,电信业是由国家垄断的,它的发展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建基在电信业之上的网络自然也受到了以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政策面强有力的制约;
同时网络服务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它必须计算成本、风险和回报,很自然会把投资和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因为只有这些地区既提供了现代化的电信设施,也具备了消费网络服务的广大市场。
成都变通:内陆的新型城市化
更直观的现象也许大家都留意到了:银行为了解决排队难的问题,规定小额账户如要柜面服务则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且鼓励储户利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自动提款机,但拥有小额账户的储户往往是弱势群体,他们钱少同时也文化少、知识少,不懂得利用这些自动设备。银行的规定无形中造成了对这类人群的歧视,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排队难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网络购票,对于善于运用网络的学生、白领,网电购票确实部分解决排队苦、购票难的问题,但那些不懂网络从不上网的农民工兄弟本来就不怕吃这种“苦”,甚至可以说他们往年就是凭着比城里人能吃苦,不怕冻,在寒风苦雨中排十几小时、几十小时队,为的是拿到一张回家的票。可现在,吃苦的“优势”变成了“劣势”,无数归心似箭的农民工兄弟的“手指头”怎么赶得上互联网高速的“脚趾头”呢?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跟踪报道广州农民工邱茂买票的过程,这个13岁就跟着父母出来打工的小伙子,7年没有回家了,20岁的他懂上网,有手机,所以爸爸妈妈、舅舅舅妈这些人的票都希望他能订上,于是他有空就打电话,找到机会就上网吧,可到目前为止,一张票也没有订上……
无独有偶,给铁道部写信的黄庆红是重庆人,而苦苦订票不得的邱茂则是四川宜宾人。川渝自古蜀道难,就拿上海来说,发往四川重庆的列车每天的最高运能是1.1万人,按照40万旅客的需求计算,春节前发送量顶多20万人次,运量和运能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和严峻,春运的“悲情”就是从这种矛盾中生发出来的,渴望回家却无法回家的“痛楚”就这样影响了一个完整的中国。这种悲情与痛楚绝不是靠网电订票所能解决和纾缓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网电订票密切相关的火车票实名制虽然将覆盖今年春运的40天,但成都铁道部门却做出了节前将不实行实名验票,仅将抽检部分旅客的决定。有人指责成都火车站不遵守铁道部的规定,但实际情况却是成都、重庆等西南大城市的火车站春节后需要迎接大客流的考验,因此必须在这之前依据客流规律调配管理资源,无法生搬硬套与网电购票绑定的火车票实名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13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