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秦岚]日本新年的“初梦”
——乡关何处:传统与认同
  作者:秦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10154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传统与认同·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年有很多有趣的年俗。

  日本的“新年”在时间上发生过变化。明治以前,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说“年”,就是农历新年(古时候叫元日,1914年起改叫春节),明治五年(1872)改用西历以后,便不过农历年,而把西历的一月一日作为新年来迎接了(不仅是新年,上巳节、端午节、七夕和重阳等来自中国的节日都由农历变成了西历相应的日期)。自然,日本原来的年俗并没有因为这个变化而被废弃,而是自然而然地移到了西历的一月一日,并且大多数至今还流传着。日本的年俗非常丰富,比如特别重视“初”字,重视新的一年的“第一次”。带上“初”字的年俗很多,初诣、初日、初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期待的是“第一次”为新的一年带来好缘分好征兆。

  初诣(はつもうで hatumoude),也叫初参,是指进入新年,第一次去神社或者寺院参拜,为的是感谢过去一年的护佑,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无事。初日之出(はつひので hatuhinode),是指元旦的日出。日本人认为每年看到第一次初升的太阳是喜庆的事,有去观看初日与敬拜的习惯。初梦(はつゆめ Hatuyume)呢,顾名思义,就是进入新年的第一个梦,必须是在除夕到三号之间做的第一个梦,人们根据这个梦来占卜一年的凶吉。

  初诣与观拜初日的做法虽早已有之,但是作为习惯流行起来还是明治时期的事,相比之下,重视初梦的占卜则是古老的习俗。这个习俗据说在平安时代(794~1192)就有。“初梦”二字最早见于鎌仓时代的《山家集》。当时的初梦是指立春前夜的梦,因为那时的人们大多认为立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当人们把日历上的元日作为新年以后,初梦就与除夕夜紧密相连了。到了江户时代,初梦产生的时间区域固定在从除夕夜至元月三日,也就是说在这期间的三个夜晚所得的第一个梦就是初梦。至于江户与明治在重视一日夜还是二日夜上虽略有不同,但都没有超越这个区间。

  初梦既然用于占卜,它的吉兆是什么呢?请看“初梦鉴”这张画。

  【初梦鉴】

  画面上画着富士山、鹰、茄子、扇面、镜饼(年糕)、伊势龙虾。这些都是日本人初梦的吉兆物。日本全国认可的说法是“一富士二鹰三茄子”,之后的第四第五第六的品物和顺序依地域有所不同,而对所有的象征物的缘起以及所取寓意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按一般的解释则是:富士(ふじ)与“无事”发音接近,取平安无事之意;鹰(たか)飞得高,且发音也与“高”相同,取居高之意;茄子(なす)的发音与“成”相同,取成事,成功之意。再看画面上的扇面,是展开的,而且幅面越来越宽,取其越来越宽阔,即末广之意;伊势海老(龙虾)是取不服输,尖锐——喻思维敏捷睿智之意;镜饼(年糕,もち ),发音与“持”相同,取持有之意。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幅画中,营造出来一种吉祥喜庆的气氛,其要点就是它们有一条线贯穿着,这就是“兆示祥瑞”。也是因为这一点,日本有许多类似内容的画。右边这幅“鹰图”出自浮世绘大师北斋之手。

  【初梦福袋 初梦彩票】

  在日本那么多年,我的初梦中一次也没有出现富士山、鹰或者茄子和扇子,甚至每次做了梦醒来就讲不清楚梦到了什么,但是2000年的初梦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梦里的画面还历历在目,那是我的朋友美真(本名森田真寿美,美真是我给她取的中文名字)去世后的第一个新年的初梦。我梦到美真从照片里出来,穿着大红的衬衫,照片中的十二朵玫瑰变成了门,她就是从这个玫瑰门走出来的。她走出来,坐到榻榻米上,和我以及她的女儿们聊天儿喝茶吃橘子。快快乐乐了一阵子,美真就轻快地起身,笑嘻嘻地回到了她玫瑰门里,转头向我们摆摆手。我并不知道这个初梦在日本解梦的话语中兆示着什么,却为见到了朋友,并且是这么轻松快乐地色彩明艳地相见,觉得很高兴,同时,这个梦使我获得了一个信息——他界与我们通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0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年的文化内涵
下一条: ·[吕正惠]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园
   相关链接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Lin Yutang] Lanterns, gongs and fireworks: A Chinese philosopher recalls his boyhood·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黄景春]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剽牛祭天庆新年
·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全文)·年俗考:近代日本为何舍弃了农历新年?
·[肖伊绯]“贺岁书”《新年风俗志》·2016新年贺词: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2015新年贺词
·彝历新年:与祖先同在·[褚建芳]制造传统*
·日本新年的“御节料理”·中央纪委通知:勤俭节约、移风易俗 务实节俭过新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