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刘晖]认同来自何方
  作者:刘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8615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传统与认同·  

  开篇的话:认同来自何方

  本报评论员 刘晖

  山河表里,乡关何处。每年春节临近,全世界最大的人口迁移行动就开始了。这个持续40天高达30多亿人次的“春运”,相当于全欧洲的人移动了一圈,而引发这一切的关键词,就是故乡。

  还乡时的悲喜交集,羁旅时的千里烟波,已经成为歌谣里反复咏叹的母题。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故乡,也指向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关于全球化淹没了差异性的指责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地方性事物的赞颂总有一种雄辩的力量。而把失落归罪于物质主义的挤压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高呼技术的异化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误读。的确,人们想像中的“进步”并没有解决灵魂安妥的问题,但反过来说,把美德建立在记忆的筛选之上更显得不可靠。怀乡有时候是一种悖论,正如博伊姆所称,“怀乡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家园的向往”。很多时候,人们愿意让回忆笼罩在浓浓的晚霞中,以至于很多时候历史比未来更难预测。

  正所谓国家是“想像的共同体”,认同来源于公民的心中。有句话说心安之处是吾乡。梦想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美国梦”这个词是詹姆斯·亚当斯1931年在《美国史诗》中创造的。他是这么描述的,“梦想有一个国度,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快乐、更富足、更充实,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能力或成就相匹配的机会。”而2011年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自由、机会等词超越财富变成了一个更为关键的价值维度。这种选择的转向,可以从“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窥见端倪。改革则是让中国梦有了生长的可能。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古老大国的自新努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对于公正的呼求,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已经成为变革的主线。制度与文化是两个层次的价值维度,一个是能否选择的问题,一个是选择什么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权利,这一点并不因是哪种文明所异。打一个比方说,让不让吃饭是一个制度问题,吃中餐还是西餐则是一个文化问题。在讨论“认同”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可以将此混为一谈。

  还乡是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在春节即将临近之时,《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这一专题,是一次特别的尝试,也是希望呼唤更多的暖意。对专业价值的挖掘,是一份商业报纸的基本所在,而对公共性问题的追问,也是一个负责任媒体在转型年代不可回避的任务。相信价值,相信价值观,这是我们从未变更的方向。在此,祝读者们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岁月安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02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甘阳]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相关链接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