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参与的差异性和认知的多元化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时空观念和交流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此为背景,与传统农耕文明关联密切的春节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异。群体对春节的认知出现多元化的趋向,人们对春节的内在需求、参与春节的方式及程度都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态势在山东这样的省份尤为突出。
以鲁中寒亭地区为例,我们围绕民众对中国10个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按隆重程度进行排序,春节毫无争议地排在第一位,是人们心目中最隆重的节日。在被访的562人中,有546人认为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占97%,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依次是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在关于传承节日文化必要性的调查中,认为春节有必要传承的占82.7%,二月二占75.7%,清明占80.8%,七夕占75.8%,中秋占84.5%,重阳节占81.1%。在民众心目中,中秋节传承的必要性居然高于春节!根据访谈,首先,这与人们对春节和中秋节的节日感受相关。春节虽然隆重,但个人在节日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如忙年、拜年、走亲戚等,过完春节往往会有疲惫感;而中秋节以团圆为主题,以赏月娱乐为内容,其家庭化、个人化色彩较浓郁,作为一个较为轻松、温情的节日更容易与现代生活对接、互补。其次,从对节日的期望值来说,人们对春节往往寄予更高、更神圣的期待,期望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但现在春节中传统的社区生活越来越少,小家庭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信仰因素越来越弱化,新的神圣性因素尚未确立,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春节的节日内容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调查显示,春节的基本形式还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人们对主要节俗活动的参与度都比较高,这些节俗活动主要有忙年、团拜、祭祖敬神、包水饺、贴春联、吃年夜饭/团圆饭、拜年等,显示出春节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说明,人们对春节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其节俗框架保持着尊重并普遍遵从。
调查发现,对春节的参与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6岁-25岁的被访者参与春节节俗的状况是:放鞭炮(94.7%)、在家里做年夜饭(94.1%)、贴春联(92.8%)。36岁-50岁及51岁以上的被访者的参与状况是:祭祖(82.5%和94.7%)。26岁-35岁的被访者对于春节节俗的参与比例最低。显然,老年人参与神圣性节俗活动的比例较高,而年轻人则喜欢参与娱乐性节俗活动。
对于春节假期,众多的受访者则希望更多地考虑“忙年”的时间需求和传统上正月初八开业的习惯。
总之,春节虽是共享的节日,但在同一人群内部也有参与上的差异性,人们对它有着多样化的认知。春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因地制宜,灵活处理。
4·要强化青年学生的节日认同
青年学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主要人群之一。在青年学生对于春节文化的传承中,节日内涵的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就其根本而言,这实际上又与节日符号仪式在青年学生中的文化认同缺失有关。对青年学生而言,春节节日内涵的文化传承必须建立在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认同问题的解决之上。
青年学生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文化认同是否实现,符号仪式的数量不是关键。调查显示,社会引导与亲身参与是青年学生实现对春节符号与仪式认同的两大主导原因。在调查中,对“您认为哪些节日符号或仪式最能代表春节”的问题,青年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前两项分别为“春联(81.2%)”与“鞭炮(76.80%)”,认同度最低的分别为“庙会(23.80%)”和“生肖(20.50%)”。“春联”与“鞭炮”之所以成为青年学生的首选,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贴春联”、“放鞭炮”是当下春节习俗中社会普及度最高的两项,青年学生的认同包含被社会引导的因素;二是“贴春联”、“放鞭炮”对青年学生来说也是参与最为方便的春节仪式,参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节日记忆是引起其节日认同的重要原因。“庙会”与“生肖”之所以成为青年学生认同度最低的节日符号仪式,原因则在于:“逛庙会”首先在社会普及度方面不尽如人意,这使得青年学生对它的文化认同普遍较差;“生肖纪年”虽然社会普及度较高,但对青年学生,“今年是什么年”在公元纪年的冲击之下已变得相当模糊,切身参与性低。社会引导与亲身参与,对青年学生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认同的养成缺一不可。
为强化青年学生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文化认同,应在营造社会氛围与创造亲身参与平台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凸显家庭教育的主导性,启动高校春节节日文化教育,创立家庭与学校共同引导的春节节日教育体制。调查显示,在对青年学生的春节节日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首要位置,学校教育令人失望。在回答“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春节这些符号与仪式的含义”这一问题时,回答“父母告知(59.3%)”的青年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回答“老师教导(1.3%)”的人数最少。可见,在对青年学生的春节文化引导中,家庭教育是中坚力量,而高校春节文化教育亟须启动,两者匹配,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双轮驱动。第二,创造多种节日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以春节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或组织各种春节活动。节日文化发展决策部门应创造多种参与平台,为青年学生的春节志愿活动创造实现的空间与条件。第三,激发青年学生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多样性创意。方法有二:一是从既有春节传统符号与仪式体系中发掘资源,呈现其丰富性,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二是从青年学生当下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其产生对春节符号与仪式的多样创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7日 15 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