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木兰》的背后有着一条简单明了的叙事语法法则:
初始失意失衡状态:相亲失败使家庭蒙羞→
找寻平衡的实现方式:克服女子身体素质上的劣势以及战胜匈奴部队→
达到找回平衡的自我实现状态:拯救国家、赢得爱情、荣耀家族。
显然,这个故事已与中国古老的《木兰辞》迥然不同。在中国传说中,木兰首先是一个孝女,“木兰故事”所着重体现的是木兰在“忠与孝”下的自我牺牲精神,“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但电影《木兰》却转换掉“木兰替父从军”在原文化内涵中的核心主题——“自我牺牲”与“忠孝”,按照自己的需要赋予其在全球化语境下全新的灵魂——“自我实现”与“爱是一切”。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子民、子女对君对父无条件的单向付出与服从有深厚土壤,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是很难被理解的。所以,迪斯尼从中抽取了易于被现代观众所理解的本质——对家庭的爱和对家族荣耀的珍视,并重新予以情景化,使得单向的自我牺牲变成了双向的父女之爱。《木兰》的角色总设计Dean Deblois说,必须使得《木兰》成为“普遍的”和“感性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代入角色,博取他们的同情。 因此,荣耀家庭和双向的爱取代了孝道成为影片叙述的主题之一。
此外,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也代替了儒家传统为“大我”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影片的另一主题。木兰后来甚至坦率地承认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许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她自己,因为希望有朝一日拿起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很显然,《木兰》虽然借用了中国古典故事的框架,但其核心却完全是由现代美国精神理念构成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下忠孝节义式的“自我牺牲”,而是好莱坞一贯的孤胆英雄式的“自我实现”。这也正是电影的中心主题。
迪斯尼在面对全球市场时所采取的一个策略,就是把美国核心的价值观提炼出来不着痕迹的融入人性化的主题,渗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活动中。以《木兰》为例,制作者便对它的主题做了全球化的处理,在其原文化核心上注入美式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种可以被全球观众普遍理解接受的人性主题——“爱与自我实现”。
2、《功夫熊猫》的叙事分析
熊猫阿宝是一个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 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又偶尔做做英雄梦。然而,打破平静的第一次冲突到来——乌龟大师预感到性情凶暴的太郎将要越狱而来,遂决定依照神的旨意选出龙之武士以保护村庄,阿宝在阴差阳错下被选中,开始接受训练。
阿宝的世俗出身、肥胖体型和贪吃恶习使他无法获得师傅和师兄弟的认同,他变得很沮丧。此时,第二次冲突出现——乌龟大师圆寂,临终前指点师傅要相信阿宝,师傅偶然发现阿宝的习武天分,决定改变教授方法,以美食为诱饵对阿宝特训。最终,阿宝打败太郎,还村庄以宁静,也使得师傅放下多年心结,获得平静的内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06月24日14:5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