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移转是指某一文化与另一文化在相遇时被改变和吸纳的过程。本文以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木兰》(1998年)和梦工厂全球公映的《功夫熊猫》(2008年)为例,从影片制作过程和文本本身入手,以叙事学方法分析其中的文化转移过程并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试图找到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转移的美国模式以及十年中这一模式的变迁。
【关键词】文化转移;全球本土化;叙事分析法
一、研究缘起
1998年6月,美国迪斯尼公司首次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动画电影《木兰》全球票房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但是,在“花木兰”的故乡——中国,该影片却遭遇滑铁卢,不仅票房惨淡,而且引起国人普遍不满。2008年6月,美国梦工厂在全球推出其以中国武术为核心元素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不仅全球票房市场一路飘红,而且受到了国人的肯定。
同样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电影,同样是由美国主流动画业的巨头制作,为何相隔十年,两部电影受到的待遇如此不同?研究这其中的原因,对于透视中国传奇如何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对于探究美国电影业文化转移的模式均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文化移转的定义,继而用叙事分析法具体分析《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个文化移转个案,分别找出其文化转移模式,并比较二者的不同。最后尝试揭示美国电影业文化转移模式的启发性意义。
二、文献回顾
1、文化转移的概念
“文化转移”(transculturation)是1947年由古巴社会学家费尔南多?奥尔蒂斯(Fernando Ortiz)创造出来用于形容文化的融合(merging)和趋同(converging)的词语。奥尔蒂斯用其描述人们对外来强势文化通常持解决而非激化冲突的倾向。
不同于“文化调适”(acculturation,也译作“文化适应”)、“文化同化”(assimilation)等相近概念中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一味委曲求全,“文化转移”突破性地认识到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挪用、回应和转变作用,因而成为一种强、弱势文化的互动进程。
这一动态过程包括两个互动层面: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两者不是谁压倒谁的关系,而是共同作用的关系。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被加工改造进而被全球不同文化所接受的过程,其简单流程如下图所示:
相对的,文化本土化是指地域性文化学习借鉴外来优势文化的内容或形式,重构、转化为自身文化,产生新的文化形式的过程,其简单流程如下图所示:
综上,本文将“文化转移”定义为,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更新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的过程。文化移转的主角既可以是强势文化,也可以是弱势文化。
2、文化转移的机制
奥尔蒂斯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不只是获得另一种文化,而这个过程也必然伴随着一种较早时期的文化的丧失或灭绝——这可以定义为文化剥离(deculturation)。此外,它还含有这样一层意思,即随而创造新的文化现象——这可以成为文化创新(neo-culturation)”。
所以,文化转移是一个三向的过程,包含有一种新文化的某些方面的获取,某些相对旧的文化的丧失,而第三步则是分解这些新旧文化的碎片,把它们粘合成一个完整程度不等的躯体。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则把这一机制表述为去情境化、本质化与再情境化三个阶段。任何文化都诞生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被言说着,这是其存在和传承的条件,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些文化要想被普通大众接受,首先就必须剔除其存在的本来情境,脱离其被言说的语境(去情景化),然后确定其核心要素(本质化),进而针对不同的文化需要,把这些核心要素放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加以重构和重新情景化(再情景化)。
文化转移的产物是文化杂交体(hybridization) ,它是一个跨文化的新文本——新旧两种文化文本既在内容方面,又在形式方面进行了融合,最终产生一种新的文本形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06月24日14:5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