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冯天瑜]中国路径与“文化自觉”
  作者:冯天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8186
 

  (三)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转化,又称“第二次现代化”。

  在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这一转化,也提上发展中国家的日程,当代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不必重走原初工业化的老路,而可直接采纳信息化时代的成果,赢得“后发优势”,与此同时,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后工业时代的问题也纷至沓来,亟待我们解决,今天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便是得之后工业文明的启示。在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之际,又身历第二次现代化大潮,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及今后几十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特色。2007年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2%,世界排名63位,与同年美国的109%、日本的102%、德国的93%、法国的92%、英国的91%尚存颇大差距。(参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XVI)今后几十年中国愈益深刻地接触到第二次现代化诸课题,“可持续发展”命题上升到战略高度,“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倡导,都是向后现代文明转换的产物。

  总之,三十多年来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不仅是古典意义的现代化(工业化),而且是上述三个层面的转型的集合。

  面对多层级变革交会,应当防止只注意某一层级,忽略其他层级的偏颇,例如,考察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转换,不仅要看到它们是构造近代思想的重要资源(如开掘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而且还要发挥它们所具有的深远的后现代意义。

  以工业文明为基石的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的不是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举、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即章太炎所说的“俱分进化”。就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而论,以“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为指针的工业文明在造就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破坏。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进展,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为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单单依凭近代意义的科学与民主,显然是不够的,而要深入发掘元典关于协调阴与阳、柔与刚、利与义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富于睿智的精义,并在实践中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因此,传统思想的现代转换,是一个偕时而进、不断深化的进程。

  正确认识传统思想在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必须克服直线进化史观带来的蔽障。统观人类文化的进程便会发现,文化的演化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一个螺旋圈层内部,作为终结的第三阶段(“合”)综合着前两个阶段(“正题”与“反题”),履行着在新的更富有内容的统一中扬弃其片面性的功能。宗教改革对希伯来元典的重演,唐宋古文运动在文体上对先秦两汉的复归、思想上对原始儒学的复归,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对先秦诸子的复归和对三代之制的崇仰,均为例证,而中国现代思想家对元典精神则进行了又一次辩正式复归,更为显例。今日的思想界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正对元典精神酝釀着新的创造性复归。这是我们考察传统思想现代转化时应予关注的一个方面。

  总之,以周正的态度认识文化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看待东亚智慧与西方智慧的优长与缺失,把握其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努力谋求二者在各种不同层面的互补互动,达成整合与涵化,方有可能探寻健全的新文明路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6日15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就像修复一幅历史风俗画卷”:“满族民间故事”普查项目落幕
下一条: ·[邱华栋]萨尔曼·拉什迪:智慧神鸟
   相关链接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
·[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吕韶钧]“娱乐时代”的文化自觉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