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郑杭生 童潇]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
  作者:郑杭生 童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2 | 点击数:10382
 

  第三,对前辈学者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中国社会学家在案例研究方面开拓了许多研究地点,如李景汉开拓的定县(河北定州市)调查,费孝通开拓的江村(今江苏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禄村(今云南省禄丰县大北厂村)、玉村(今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中卫社区),林耀华开拓的金翼之家(今福建古田县岭尾村)、许lang光《祖荫下》开拓的大理喜洲(今云南大理市喜洲镇)、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开拓的芒市(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等等。进行定量研究的学者都知道,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追踪数据是不甚丰富的,中国的定量数据更多的是截面数据(或称为面板数据),这使得中国难有进行定量研究追踪数据材料。进行案例的追踪研究或多或少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并易在比较中概括出有新意的问题和结论。应当指出,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学者做了探索。例如,在郑杭生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如吴力子、奂平清、章东辉、潘鸿雁、汪雁、张永华、黄家亮等对华北定州进行再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再如,庄孔韶对金翼之家的再回访,撰写了名著《银翅》;又如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多位博士先后对禄村(张宏明)、喜洲(梁永佳)、芒市(褚建芳)再回访,也取得很大收获。潘乃谷在《重归魁阁·编后记》提到“再研究”的意义:“通过‘再研究’来重读历史和考察现实,我们就可以对社会变迁和学术的继承与反思进行探索”[7](P294)。但是,我们目前的“再研究”还很不够,除江村已被多次开掘以外,对于其他的研究地点,研究关注度还依然有限。此外,还有更多地方还没有被开掘出来。应当说,“再研究”矿藏不小,值得学者在中国社会学史中进一步加以注意。2010年,是费孝通和林耀华诞辰100周年,郑杭生先后发表了《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做贡献再认识》和《林耀华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做贡献再认识》,意在提倡用“再研究”来纪念我们的前辈。

  第四,传承前辈学者概括中国社会学的特有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新理学》等书中提出了“接着讲”的概念,认为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中,儒家发展到唐代后演变为新儒家,到宋代,新儒家又由程颢、程颐两兄弟一分为二,演变为心学、理学两脉。心学一脉被称为洛学,其中陆九渊是接着程颢讲,王守仁是接着陆九渊讲;理学一脉被称为程朱学派,其中朱熹是接着程颐来讲。冯友兰认为,自己是接着朱熹讲,所以是“新理学”。其实,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学史也有“接着讲”的传统。例如,费孝通的社区研究,实际上是接着1930年代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来讲提出的;再如郑杭生所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实际上是接着严复治乱兴衰、孙本文综合社会学的理路来讲。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学者提出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应当说,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与“接着讲”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社会学家进行中国社会学研究,不仅要照着、接着外国社会学家讲,如照着韦伯讲理性和人文,接着贝克讲风险,更要接着中国学者讲中国、讲社会学。中国社会学要发展,要形成体系,“接着讲”是一种传承、习艺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接着讲”的过程中,学者才会找到自身所处的学术位置,才有可能在积累中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哲学家不同于哲学史家,社会学家也不同于社会学史家,在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就是协助读者去寻找“接着讲”的对象,为未来的社会学家“接着讲”,为学术的薪火传承做一些铺陈性的、启发性的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华东政法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上海 201620)

(《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1年11月04日14:3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龙迪勇]走出结构主义叙事学
下一条: ·[渠桂萍]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的民众视角
   相关链接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
·[吉国秀 李晓林]西塔的变迁: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 [郁喆隽]“佛系”是对“单通道社会”的暧昧抵抗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顾忠华]巫术、宗教与科学的世界图像 :一个宗教社会学的考察
·[陈嘉音]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段子与川柳比较研究·[赖立里 张慧]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