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汪林: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省作家协会委员。济宁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圣火》、《好军嫂韩素云》、《好战士王杰》;散文集《水浒游记》、《水浒故地·梁山》,民间文学集《孔子的传说》、《孟子的传说》、《孔子弟子的故事》、《百姓说儒》、《孔林之谜》、《太子灵踪》、《典从风雅·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调查》、《大运河的传说》、《分水龙王庙的传说》、《济宁民间传说与歌谣》等作品20余部,曾获山东省民间文艺奖首届文学奖、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太白文艺创作奖、乔羽文艺奖;作品入选第三、五、七、八届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2006年荣获山东省文联“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
在济宁市文联工作的近30年里,他致力于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研究普及,出版了《孔子的传说》、《孟子的传说》、《孔子弟子的故事》等一系列介绍济宁古代文化的专著。其中,民间文学是他最难以割舍的。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映雪曾说,数十年间,汪林在民间文学领域里不改初衷,不断地进行田野调查,不断地著书立说,其中的艰辛与苦痛,自不会少,幸福与快乐也都在其中。
在资料堆里 搜罗出《大运河的传说》
记者:民间文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但是很难出成绩,您是怎么喜欢上民间文学的?
汪林:1986年,全国开展“民间文学三集成”的普查工作,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当时全国各地都重视这项工作,就像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当时,我也参与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逐渐觉得民间文学非常有意思,后来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原华联商厦以南还有很多四合院,居住着很多老济宁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知道一些关于运河的传说。我和同事们经常找老人们聊天,《大运河传说》中的大部分民间故事都是从这些老人口中聊出来的。
记者:老人们口中的故事是一些只言片语,一篇民间故事需要从多个人口中获知,一篇民间故事您最多采访过几位老人?
汪林:搜集民间故事就像修复文物,很有意思,但是需要耐心。比如《大运河的传说》中的白英点泉的故事,是从10位老人口中讲出来的。讲故事,汶上当地的方言叫拉笑话。传说乾隆下江南时,龙船在汶上搁浅。一天晚上,乾隆做了个梦,神仙托梦说有个叫白英的人能找到水源。第二天,乾隆便派人寻找白英,找来一看,白英是个7、8岁模样的小孩。乾隆让他帮忙找水,找不到水就杀头。白英吓得撒腿就跑,乾隆又派人把他捉回来。无奈之下,白英便随意指点,结果他踩到哪里,哪里就出水,他共踩出了72个泉。有水了,龙船便浮了起来。乾隆一高兴,把随行官员的帽子摘下来,摆在龙船上,让白英挑选,挑中哪顶帽子,便赏给他什么官职。白英觉得县令的帽子怪好玩,就挑了个县官。这当然是传说,实际上白英没做过官,他只是一名护河工。
记者:《大运河的传说》您1989年就搜集完了,怎么2008年才结集出版?
汪林:这事说来也巧,当时的笔记记了7、8本,后来忙于其他事情,把这事给忘了。直到2008年,我有事找资料时,在资料堆中发现了那些笔记本。翻开一看,我才翻然醒悟,它们是失而复得的。那年,我国刚提出大运河申遗,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济宁市现存的运河遗迹已经不多了,如果再没有这些民间故事,大运河济宁段的申遗工作就缺少一些支撑。我把想法和大运河济宁申遗办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结果我们一拍即合。
九个月工资 买录音机来记下素材
记者:听说您的热情非常高,为了方便搜集民间故事,您不仅到曲阜挂职深入生活,而且还自掏腰包购买设备?
汪林:不仅是我的热情高,当时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每个县都有很多人在搜集民间故事。那时候,我每月的工资是36元,自己花了300多元钱买了部日产录音机,用于保存音频资料。为了搜集《孔子的传说》,我到曲阜城关镇挂职一年。只要有时间,我就到三孔附近去,和那里的老年人聊天。有时候也走街串巷地寻找“知情人”,遇到他们,我顿时就来精神了,非常高兴。
记者:有关孔子的传说肯定很多,您怎么筛选符合您要求的民间故事?
汪林:像所有的传说一样。它们是一个描述系统。这些传说都是对孔子其人其事的描述叙述,读这些传说,可以满足读者对孔子的好奇之心,帮助读者了解孔子的身世为人。在排列顺序上,以《圣母辞世》开篇,以《孔子成仙》作结,近50篇故事象一组电影特写镜头,为读者展现出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音容笑貌。从母亲辞世后孔子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到他跟师襄学琴时对名曲如痴如醉的练习与体验;从他在顽童项橐面前自叹不如的谦逊神态,到他在齐景公面前大义凛然的勇士风度,都让读者看到一种处贫贱不坠青云之志,居下位不畏权贵的理想人格。同时,也让读者从孔子坎坷艰难的人生之路中,领悟“自古雄才多磨难”的生活哲理。这些民间故事包括好学、难不倒、施仁、被救四类故事。
记者:聊聊对您有帮助的人?
汪林:搜集过程中,我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比如,在搜集孔子传说时,得到孟昭正先生的帮助;在搜集孟子传说时,得到孟繁荣先生的帮助;在搜集曾子传说时,得到曾庙附近村一名村医的帮助。另外还包括孟庙看门人和我的外祖母等,他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嘉祥县王固堆乡孟营村的孟繁荣一人讲述了30多个有关孟子的传说。他是从邹城迁居到嘉祥的孟氏后裔,我曾看过他家保存的分家信物,他是一名小学教师。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就“无米下锅”了。
文章来源:中新网-齐鲁晚报 2012年01月06日 14:1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