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一位农民的文化苦旅:刘润恩抢救民间文学50年清贫不言悔
  作者:米厚民 柴俊杰 王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5 | 点击数:13500
 

  “呆”人沾了“呆”的光

  50年做好一件事,刘润恩因“呆”受贫受苦,但也因“呆”得福。

  首先是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准确地说,叫“呆名度”。这个“度”很值钱,到了哪儿都受欢迎。他收集那么多故事笑话,但变不成书就无法存世,等于废纸一堆。为了能够把这些故事编成书正式出版,他多方寻求出书资金。许多人和单位一听说那位写“呆”故事的作者,就伸出援助之手。古城镇政府拿出5000元,县委宣传部支持1万元,盘道村筹集1.5万元,有个做小生意的农民,一下拿出5万元,《张良的传说》等三本书就是在大家的支持下出版的。

  “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到今天,和许多热心人的帮助分不开的。”刘润恩说,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现任襄汾县委书记王国平,他当县长时知道了刘润恩收集了几十年的民间故事却没有能力出版成书的困境后,当即批示:“老刘这些年以个人名义挖掘抢救了大量的传说……难能可贵,县政府应予支持。”40万字的《襄汾民间故事选》因此正式出版。

  另一个是山西华鑫公司的董事长贾建国,当他听说刘润恩寄居在一个居民小区看大门时,就在自己的办公楼里专门腾出三间房子,粉刷一新,提供办公设施,水电暖全部免费,每月还发生活费,什么工作也不给他分配,让他专门搞民间文学。这位有着大爱的民营企业家这样说:“老刘为了襄汾的文化事业付出那么多,不容易!我不图他任何回报,干好他钟爱的民间文学就行!”

  在热心人的资助下,“呆”人刘润恩的事业红火了起来,成立了呆呆文化工作室,编辑出版民间文学刊物《呆呆》,让更多的人了解“呆”文化。

  擦亮襄汾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襄汾县委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强县”,而刘润恩收集的民间故事就是“文化强县”的两张名片之一。襄汾县原文联副主席杜玉柱讲:“文化强县的硬件是丁村遗址,软件就是刘润恩整理的‘七十二呆’和‘解士美故事’。”

  对于刘润恩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我国民间文艺界泰斗贾芝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在全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发掘中,一个熠熠闪光的金矿”,是“襄汾县在发掘中国民间文学遗产中的巨大贡献和骄傲”。

  目前,“七十二呆”和“解士美故事”已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呆呆故事为原型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大能人》剧本已写好,由全国知名剧作家梁枫主笔,只在等待时机正式开拍。

  “呆”人刘润恩已成为县里的名人,在“呆”故事的发源地刘庄村,村委会不仅摆席招待他们,还组织村民本色演出“呆呆的故事”;在百度“襄汾”贴吧,“低头看丁村”“幸福岛影楼”“襄陵狂生”等吧友自编、自导、自演“七十二呆”故事,通过视频,将呆呆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民间文化植根于民间,是中华文化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在当前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影视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口口传承的民间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刘润恩说,“民间文学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管前路有多么艰辛,我都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这是一个农民50年的坚守,这是一个农民清贫但无悔的选择!

  本报记者米厚民 本报通讯员柴俊杰 王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山西日报 2011-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枣庄:为博士生讲课的山村老农
下一条: ·聊城老农收集民谣成痴 33年为“事业”坑苦一家老小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