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作者:叶春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30 | 点击数:6592
 


郁南跳禾楼表演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的禾楼舞,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如果从其源头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除了郁南,广东的罗定、清远、阳江、化州、雷州等地也有与禾楼舞类似的舞蹈形式,如“跳禾楼”“唱禾楼”“考兵舞”等。

  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六月村落各建小棚,延巫者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广宁县志》)。谨案:肇庆府属,皆有跳禾楼之俗。”云浮建市前,郁南属肇庆府治,说明历史上对郁南禾楼舞早有记载。

  不同地域呈现不同风格

  我没有看过原生态的禾楼舞,只在“首届泛珠(汕尾)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上见过他们的表演,后来广东省文联组织去考察古村落,在郁南连滩镇西坝石桥头村的光二大屋(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独特建筑)的地塘上又看过一次,也是演示性质的。参舞者基本为农村青年,有男有女(过去是男扮女装),手持火棍、号角,腰系禾束,头戴蓑帽,身穿黑衣黑裤,间有花白边带,足踏麻鞋,笑容可掬,动作以踏足、摇手、摆身为主,舞步轻快,号声呼呼,一派庆丰收的景象,歌词亦曰:“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摇肩欣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

  以前同属肇庆府治的罗定县,其“跳禾楼”则是另一种格调。它从祭神开始,由一名女巫主持,男巫在一旁敲击小锣,以协节律。之后摆山歌擂台,由男巫师扮歌伯,先拜过刘三姐神像,后与棚上观众对歌,所唱皆郁南连滩山歌调。发展到现在,跳禾楼还与当地祭神打醮的仪式相糅合,巫风更浓。有学者认为,那是壮族风俗的遗存,而郁南则是瑶族的古风。

  化州北部的禾楼舞则以祈年为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禾了节”,一阵酒宴过后,在禾堂可容纳2至4人对歌起舞的小型高脚楼上摆一张八仙桌,楼堂中央挂一张刘三仙(即刘三姐)画像便可进行表演。楼堂中央的画像过去有挂禾花仙子、禾谷夫人的,后传说刘三姐传歌至此,正值当地闹虫灾,刘三姐教他们炼“百草丹”,消灭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从此楼堂中挂上了刘三仙。歌唱的内容也多是歌颂刘三仙除虫消灾、表达老百姓祈求丰收、夫妻恩爱等。调式有踏楼歌、跳楼歌、月令歌、猜歌等,生活气息浓郁,与农事息息相关。

  阳江跳禾楼多于六七月间进行。一般台上摆一八仙桌,台上的演员称“楼娘”,多为男扮女装;台下的演员叫“宿佬”,多为男角。上下对答,俗称“驳歌仔”,内容风趣幽默,又称“大话歌”。楼娘上台便唱:“好久未曾讲大话,今晚唱条大话歌,盲佬来把热闹看,聋佬听见笑呵呵。”边唱边舞。台下宿佬只驳歌,不起舞。歌词即兴编成,出口成章:“穿着蓑衣去饮酒,着紧长衫去驶牛;老鼠拖猫满屋走,蛤仔咬蛇田洞游。”

  雷州的傩舞当地人称“大傩”,又叫“考兵”,相传是宋代从北方传入的,以驱邪镇煞为主。

  “新瓶”装“陈酿”

  从郁南禾楼舞和岭南地区流传的跳禾楼、禾楼歌、考兵舞等情况,明显看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它与西北傩、巴楚巫不同,只是保留了古代巫舞、傩舞的一些元素,如罗定的跳禾楼,前半截基本上还是巫舞,后半截的连滩山歌对唱却又明显带有现代社会的色彩;清远的禾楼歌(南歌)甚至唱起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新时期内容,原始巫舞、傩舞的印迹已没有那么明显。

  笔者2007年秋曾参加了在甘肃永靖县举办的“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观看了江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迎神、酬神、送神的傩仪,并在当地一些学校的操场上实地观看了《升大幡》、《发神上醮》、《单鬼抽肠子》、《会手舞》等,可能是大家都想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吧,基本上看不到新的元素,显得单调沉闷,可看性较弱。由此我想到了今天在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就不能单纯把它当做“活化石”来看待,而是要设法让它“活”起来,否则这些“化石”一旦出土,就会被风化、覆没了,也就有悖于我们抢救的宗旨。而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古巫、古傩的信仰与我们的现实距离已较远,其原有的祭祀信仰功能已淡化,更多的成了原始的歌舞戏剧的表演展示,对普通观众而言,只是了解和观赏。虽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傩祭傩舞应保持原有的风貌,但是作为文化旅游展演,已没有了原来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氛围,所以不需要拘泥于原汁原味。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来进行改编,使其“脱胎”而不“换骨”,即传统的根基不变,用“新瓶”来装“陈酿”,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重新包装”。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些最关键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技术和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重组包装。我们的孙悟空、哪吒并不比风行世界的超人、变形金刚逊色;我们的钟馗、姜太公、碧霞元君、南山圣母的故事也可以编创出和哈利·波特、丁丁同样精彩的故事,其中机理有待我们研究、开发。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12月15日 16: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甫旺]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
下一条: ·[储冬爱]都市民间信仰的当代走向
   相关链接
·[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马梦莹]广东地母信仰初步调查·[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
·[吕涛宇]试析《广东新语》所见广东的民间信仰体系·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黄清喜]论鸟崇拜的升格与降格·[王维娜]诞会组织与轮值制度: 广东诞会传承的核心民俗要素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郑苏文]广东化州“跳花棚”性质再认识
·[余文星]中国非遗与文化外交的关系研究·[彭伟文]“都鄙一体”的广东社会
·[关溪莹 王权]生态民俗学视域下明清广东蚕俗研究·[关溪莹]广东省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文化生态研究
·[谭钦允]广东家谱的民间信仰史料探述·专访广东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