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苏永前]想象、权力与民间叙事
——人类学视野中的陈元光“开漳”传说
  作者:苏永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4996
 
与中原地区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不同,在中国政治版图上,处于东南边邑的闽南地区自古是一个移民社会。从现有的资料看,早在东汉末年,一些中原人便开始向闽南迁徙。西晋末年,为躲避八王之乱,更有大批的中原移民徙居闽南。在此后的历史中,不断有中原人定居闽南,最终成为当下闽南民系的主体。[18]在今天,几乎所有的闽南汉人声称自己祖上来自河南固始——这正是民间记忆中的陈元光祖居地。不难想像,这些中原移民在同闽南异族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时刻会体验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反差,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份焦虑,寻根问祖的认同诉求自然表现得格外强烈。在闽南地区移民后代的族谱和传说中,往往会发现对跟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将士姓氏的特别强调。比如,《丁七娘和五雷宫》传说讲述,魏祖妈(陈元光祖母)带领着中原来的五十八姓军民入闽[19];《白石丁氏古谱》载,“募众民得五十八姓,徙云霄地”[20];《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载,“随开漳一世祖政公、二世祖元光公戍闽将士,计六十四姓”[21]。即便是今天,对入闽姓氏的这种强调依然可见:在落成于2010年的漳州陈元光巨型铜像上,建造者用大号字体在底座四周逐一刻上了入闽八十七姓。为了在山高皇帝远的“华夏边缘”地带保持同中原文化的纽带,当地移民必然要从本族群历史中选择出某个人物,不断地加以“想象”、“神化”,最后建构成共同的“英雄祖先”,以维系基于同一历史与文化血脉的族群认同并与其他族群相抗衡。而同是来自于中原地区(或被认为来自于中原地区)、有着“平蛮”、“开漳”业绩的陈元光正是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虽然这些姓氏是否属实或许已无从考据,不过,对于徙居漳州的中原移民来说,陈元光“平闽”并“初建漳州”无疑是具有“创世纪”意义的神圣事件,凭借对这些神圣事件的记忆与不断阐发,每个人都找到了将自我与共享同一记忆资源的他人联为一体的精神纽带。于是,关于陈元光的开漳传说,便从最初“族谱”、“方志”等零星记载的基础上不断扩充,最终被建构为具有文化英雄意义的共同始祖——开漳圣王。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闽南地区流传的“开漳”传说,并不以陈元光为惟一的讲述对象,而是以之为中心,形成了“开漳将士”传说系列。这些将士在民间叙事中数量上不断增加,神性色彩也不断增强。一些学者也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姓氏以‘寻得(失落者)’的方式纷纷加入了陈政、陈元光将校扈从的行列之中,为本族祖先的来历和‘中原汉人’的血统找到了‘历史依据’”[22],最终建构起了以陈元光为中心、其他将士众星拱月的“英雄祖先”群。在作为一个集体的中原移民族群得以形成的同时,同一族群内部不同姓氏、不同支系的起源记忆也得到了相应的解释。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闽南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A091645)
 
[1]参见谢重光:《〈龙湖集〉的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福建论坛》1989年第5期;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根据现有文献,“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不过多数学者都认定,隋唐时居住于闽南一带的“蛮僚”即畲族先民。
[3]黄向春:《“畲/汉”边界的流动与历史记忆的重构》,《学术月刊》2009年6月号。
[4]《胡适文集》(第4卷),第3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6]陈祯祥补订:《颖川陈氏开漳族谱》,第23页,厦门中山路新声艺术社1916年刻本。
[7]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芗城区分卷》(上),第54页,漳州市芗城区民间文学集成委员会1992年编。
[8]赵旭东:《人类学视野下的权力与文化表达》,《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9]蒋炳钊:《畲/汉文化互动与融合:福建漳浦赤岭和宁德金涵的例子》,见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24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年编。
[10]王明珂:《华夏边缘》,第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唐)张鷟撰,赵守严点校:《朝野佥载》,第3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2] 平和在线·开漳将帅的传说:http://www.fjph.cn/portal.php?mod=view&aid=1776
[13]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第15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4] 叶舒宪先生曾对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提出过不同理解,本文暂时沿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原初界定。
[15] 王明珂:《华夏边缘》,第19页。
[16] 王明珂:《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8日。
[17] 王明珂:《华夏边缘》,第4页。
[18] 施伟青、徐泓:《闽南区域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8页,2007年版。
[19] 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芗城区分卷》(上),第48页。
[20] 丁仰高编纂:《白石丁氏古谱》,第32页,清嘉庆丁巳年稿本。
[21] 云霄县陈氏宗亲联谊会编:《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第319页。
[22] 黄向春:《“畲/汉”边界的流动与历史记忆的重构》,《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 2011年0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川]清代西藏地方的瓦合山神崇拜考述
下一条: ·[何一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