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陈书录]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
  作者:陈书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0 | 点击数:10360
 

  吴越文化的“水性”孕育出柔美的水的风格,鲜活的水的灵性。这也浸入一首首江南民歌,如海门民歌《黄道婆》:“西南风爽热呼呼,长江口出了个黄道婆。要纺金条纱,要织银条布;要染金龙飞,要绣银龙舞。北海北头、北京城里、皇帝佬佬,请伊勿理睬唷;上到狼山、下到吕四,专教小姑纺细纱来织布。”黄道婆是宋末元初长江水哺育出的棉纺能手,被后代尊为布业始祖,她也是江南水文化——智者文化的一个缩影。民歌中四个“要”字起首的排比句,充分展示了她的心灵手巧、聪慧能干,其后几句又可见她的藐视权贵、柔中见刚以及惠及百姓之功。这种柔情似水、柔中见刚的“水性”,在《耥草号子》(白蛇歌)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三月桃花红火火,西湖巧遇情郎哥;春雨不断情意长,一把雨伞两人躲……七月菱花开满塘,法海勾引我许郎;私藏法座后室中,逼他削发为和尚。八月桂花香味浓,水漫金山半腰中;白娘带兵去问罪,小僧偷把许仙送……”白蛇娘子对夫君许仙柔情似水,以“水漫金山”之法冲击破坏夫妻团聚的法海则柔中见刚。短篇山歌如此,长篇吴歌如“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白杨村山歌》、《沈七歌》、《五姑娘》、《林氏女望郎》、《薛六郎》、《魏二郎》、《孟姜女》、《小青青》、《刘二姐》、《庄大姐》等,又如浙地长篇情歌《二娘与含官》、《朱三与刘二姐》、《施义与姣娘》、《卖衣香》等,也大多将柔情似水、柔中有刚的江南水文化融铸为诗情画意的境界。

  江南情歌——男女“私情谱”

  江南拥有水乡旖旎的风光、“野夫游女、信口讴吟”的民俗及“缘情而绮靡”的诗歌传统,是情歌孕育最多的地域。

  在《吕氏春秋·音初》中,载有一首被后人称为“南音之始”的《候人歌》,其只有一句歌词:“候人兮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女为妻。大禹省视南土,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女便唱出了这首夫妻相思的情歌。以其为嚆矢,吴越等地的情歌繁花似锦。

  东晋和南朝乐府民歌,特别是江南的吴声歌曲绝大部分为情歌,其中《子夜歌》、《子夜四时歌》、《欢闻变歌》、《懊侬歌》、《华山畿》、《读曲歌》等最著名。如《子夜歌》:“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口语,意即情人。“梧子”,与“吾子”的谐音,为双关语,这是“吴歌格”的一种表现手法。为追求爱情,与相爱的人朝夕相处,不惜移船就岸。又如《子夜四时歌》:“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双情”,指男女情人。大多数江南吴声情歌中男女感情大胆、强烈,执著地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明清时期的民歌时调中也以情歌最多,在男女感情上更大胆、俚俗,如明代《杭城四句歌》,其一:“送郎送到大江头,江水滔滔几时休。若把相思比江水,只流不尽许多愁”;其二:“郎有心来姐有心,那怕山高水又深。山高只有郎行路,水深只有摆渡人。”这组民歌在江南广泛流传,“送郎送到大江头”、“郎有心来姐有心,那怕山高水又深”等生动歌句,常被后学者借用作情歌的起兴之句。又如吴歌《结识私情结识隔条浜》:“绕浜走过二三更。‘走到笃场上狗要叫;走到笃窝里鸡要啼;走到笃房里三岁孩童觉转来。’‘倷来末哉!我麻骨门闩笤帚撑,轻轻到我房里来!三岁孩童娘做主,两只奶奶塞子嘴,轻轻到我里床来!’”这首民歌时调中用男女对话抒写“私情”,感情激切,风格直爽,在当时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意义,诚如冯梦龙在《叙山歌》中所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民歌“发名教之伪药”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大胆地追求爱情的实际行动上,也体现在至死不渝的爱情信念上。如晋代吴声歌曲《欢闻变歌》其五:“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锲臂”,刺破臂膀以取血,即以歃血结盟的方式表示男女生死相依的爱情。又如明代民歌《锁南枝》:“傻酸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在一次次“捏泥”中,男女情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永不分离。这首民歌比喻巧妙、形象生动,将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通俗的诗歌美学推向高峰。可以说,明代中后期“发名教之伪药”的思潮由两支队伍推进,一支是以主张“童心说”的闽地思想家李贽、宣扬“情至”论的江西剧作家汤显祖、高举“独抒性灵”的湖广文学家袁宏道等组成的文人队伍;一支是大唱民歌时调的江南民间无名氏群体。一是精英阶层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审美创造,一是大众者通俗歌谣的流行,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共进。显然,江南民歌是观照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有通俗美学的意义,也有以民间群体的力量推进启蒙思想文化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6期 2011年12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汤开建]西夏“秃发”考
下一条: ·[施爱东]谈西王母形象的历时变迁与层累造史的减法问题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
·[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