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杨甫旺]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
  作者:杨甫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8 | 点击数:17493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对我国古代氐羌系统各民族的蛇崇拜、彝族民俗生活中的蛇崇拜现象作了分析叙述。认为蛇崇拜的实质是生殖,是人类生殖文化的体现。
关键词:蛇;生殖;崇拜;文化

生殖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但人们对蛇崇拜及其产生的生殖观念,绝不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才有的个别现象,而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就连严肃的基督教《圣经》里,也能找到对蛇产生生殖崇拜的踪影。本文以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材料,对蛇崇拜和生殖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古代民族的蛇崇拜
 
根据考古材料,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和江南地区印纹陶上就有蛇纹[①]。说明蛇崇拜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如果剥去后人为其包裹的人间化面纱,他们在远古人们的心目中却是巨大的蛇。“女娲,古神女而帝后,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②];“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③]。山东沂南县北寨汉墓出土的“三人合抱图像”砖,图像为两蛇交尾图。画面上的三人是:中者燧人氏,左边持“规”者为女娲氏,右边举“矩”者为伏羲氏,其中女娲伏羲二人为人首蛇身,与文献记述相吻合。引起我们极大兴趣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都是“人首蛇身”。由此来看,“人首蛇身”可能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和族徽。
据载,黄帝母族的图腾是蛇。黄帝母族为娇氏,“娇”即蛇,古又通桥。传说黄帝葬于桥山,说明黄帝奉蛇为图腾。《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帝)黄龙体”。《天宫书·注》说:“(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在古代乃至现代民族中,蛇龙是可以互化的。《易·系辞下》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白族民间故事《小黄龙故事》、《龙母》、《龙女小三妹》等,其中蛇龙通常互化,蛇变成龙,龙变成蛇。闻一多先生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④];孙作云先生也认为:“蛇加以神化,变成图腾物,就是龙”[⑤]。说明黄帝氏族的“黄龙”是蛇(以下凡提到龙即是蛇,蛇即龙,不再注)。此后,夏、商、周三代都继承女娲、伏羲、黄帝为代表的蛇图腾。《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说:“颛顼之子鲧,生禹于石纽。”石纽在今四川省茂汶县境内。《初学记》引《归藏启筮篇》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于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禹姓姒,即已,即蛇;禹字从虫,虫与已同,即与蛇同,而蛇与龙同类,也可证为禹是龙[⑥]。《周礼·春官·司常》说:“交龙为旗。”“交龙者”,蛇也,交龙即是交尾的蛇。说明周朝曾以交尾蛇图像为部族标记。
巴人是古代氐羌部落伏羲、黄帝的后裔,也是蛇的传人。《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能吞象之蛇,可见非常之大。“蜀”字的甲骨文也是蛇形。据徐亮先生考证;“蜀”字的含义是“人首蛇身”,意即蛇图腾氏族蟠踞之地[⑦]。四川出土的巴蜀青铜兵器,有一种形似金文的“它”(蛇)形符号,巴蜀文化的铜印上也有此纹饰,当为蛇形纹。重庆、宜宾、乐山等地汉墓中,先后土了不少陶制怪兽俑,如重庆化龙桥砖室墓出土的头有簪花一朵,舌头伸出,左手握蛇,右手执斧。这种怪兽后人称之为镇墓兽。神人手持蛇;是一种崇蛇行为[⑧]。由此观之,巴蜀之地崇蛇之风很是浓烈。秦汉时期居住在今四川凉山一带的“邛人”,据考也是黄帝蛇氏族的后裔,他们也崇蛇。《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注李膺《益州记》曾提及,越巂郡的“邛都夷”中流传着一个角蛇陷湖的图腾故事。“角蛇”即龙的别称,陷湖即邛海。时至今日,当地彝族及其他民族仍称邛海为“陷河。”传说中的角蛇也并非凡蛇,而是一条神力无边的蛇,邛人及其后代奉为图腾。
滇人崇蛇,虽史籍中极少有记载,但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却保留了这一文化现象。楚雄万家坝M72号出土有一件二蛇交尾纹饰的铜矛[⑨];牟定出土的一套战国编钟和禄丰出土的紫铜祭具上铸有小蛇。钟身两面铸有蜿蜒的“龙与蛇的变形图象”,龙头上长两只角,前侧有一对爪,爪有五趾,身为蛇形无脚,尾伸长或卷曲[⑩]。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物中可见到多达40余种动物形象(11),其中以蛇为装饰或装饰器物的占多数,这些器物中有兵器、扣饰、贮贝器、祭祀用品等,如蛇柄铜剑、蛇形剑鞘、三鹿蛇铜戈、犬虎猴蛇搏斗铜戈,雉鸡和蛇铜扣饰、杀人献俘铜扣饰,杀人祭铜鼓贮贝器、杀人祭祀贮贝器等。由此可知,滇人对蛇有着特殊的情感,滇人是崇蛇祭蛇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向平]从“民间信仰”到“社会信仰”
下一条: ·[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相关链接
·[祝秀丽]从集体和声到独自吟唱:韵语中蛇郎妻的诗化人生·[文忠祥]“赋魅”自然: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问题思考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吴裕成]朱衣神述略
·[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肖涛]作为桥梁的“类民俗”
·[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李婷宜]葫芦与花篮:韩湘子宝卷中的“法宝”意象探赜
·[鞠荣坤]早期信仰实践中的动物崇拜·[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