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姜飞]美国文化寓言:从“大熔炉”“沙拉碗”到“织锦”
  作者:姜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8 | 点击数:13211
 


     20世纪以来,从世界视角内来看,美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很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在承认多元文化现实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路径整合建构某种统一的美利坚文化。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大熔炉(Melting Pot)政策,70年代承认文化沙拉碗(Salad Bowl)的现实,到90年代将美国的文化建构过程和结果视为“织锦”(tapestry)。另一方面,强调文明冲突,从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到质疑多元文化族裔在建构美利坚文化中的作用,最终在“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下将美国文化再次回归到欧洲传统,乃至直接认同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由此我们看到,多元文化大杂居、小聚居的文化现实制造出来的文明冲突论,某种统一的美利坚文化和美国性的打造贯穿了整个20世纪迄今的美国文化发展过程。

  从“大熔炉”到“沙拉碗”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历史性无须多言,作为美国铭语的拉丁文“Epluribus unum”的英文意思是“one out of many”,或者也有翻译为“out of many,one”,汉语意思是“合众为一”。美国文化多元性特征的现实性体现在,历史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自觉地认同北美的英语文化,其第二代移民已经从经济、语言和政治上成功地转化为美国公民,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所谓“美国梦”或者“美国信念”的强大影响力,这已初步表现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某种统一“美国文化”的文化认同行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建构过程。

  但这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了变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103个民族集团和173个土著民的单位,加起来有200多个民族单位,美国已不是“民族大熔炉”,而似乎变成了“民族博物馆”。来自几大洲、几大洋的移民人群,几代人还依然保持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从所谓“主流文化”的概念出发考虑对这些人群的接纳或者拒绝问题时,1976年,穆瑞提出,“‘文化熔炉’(cultural melting pot)的概念似乎不适用于他们”,美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 “沙拉碗”。

  这样一个定义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大熔炉”政策提出来的,综合学者的概括,意指美国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群体联合在一起,像一个大的沙拉碗,不同文化各自保持特色,根本没有合并融合为某种单一均质的文化。加拿大一般用“马赛克”(Mosaic)来概括其多元文化特征。随着美国多元文化现实状况的加剧,“沙拉碗”的文化比喻越来越被接受,甚至还具有了某种“政治上正确”的色彩,进而取代“文化熔炉”政策和文化寓言进入了公共表述领域。

  文化多元化现实和文明冲突论的纠结

  很多时候,“沙拉碗”这个中性的比喻似乎无法掩盖美国精英阶层另外的担忧。一部分美国人认为,不断增加的多元族裔,尤其是非白人族裔的移民在改变着美国的社会结构,乃至最终将改变美国的文化结构、文化认同。

  二战以后,大批新移民进入美国,使美国白人人口比例下降了。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拉美裔人口,而且有相对的集中地。亨廷顿认为,今天美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与苏联崩溃前的俄罗斯人口与非俄罗斯人口比例十分相似,苏联的崩溃,民族人口因素起了一定作用。于是美国一些学者,像亨廷顿,惊慌起来了。

  美国种族比例的变化和非白人人口的增长,除了引发某种文化结构的担忧外,甚至复苏了白人种族主义,乃至出现了排斥其他种族和民族的行为和政策。2010年4月,美国亚利桑纳州州长简·布雷维尔不顾奥巴马总统的批评和民众抗议,正式签署了针对非法移民的新法案,即“反非法移民法”。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是迄今全美最严厉的反非法移民法律。亚利桑纳州的法案引发了美国多个州的游行抗议,成为激发美国文化发展政策转向的导火索,学者约瑟夫·奈甚至提出,难道美国要“闭关锁国”了?

  亨廷顿式的“怀疑”和白人种族主义一起,将穆瑞所倡导的“文化自觉”转化,从“自觉”到多元文化的现实,转为“自觉”到白人文化认同,继而找到一个所谓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教精神作为“美国主义”的新内涵,试图将这个精神推送、包装成能够调和美国多元文化的某种核心,类似“沙拉酱”的东西。这似乎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是和美国社会文化现实特点背道而驰的一种文化自觉。

  理性地分析亨廷顿的言辞,我们发现,看似振振有词的白人危机论下的“种族主义”在亨廷顿那里却是巧妙地栖身于二战以后兴起的“民族主义”; 而且,无视美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生拉硬扯地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新教精神拔高到美国文化核心的地位,将来自欧洲的白人指认为美国的核心民族。此外,亨廷顿的一系列著述从形式上效仿了德国思想家的民族意识建构战略,从实质上则通过批判文化的批判性和建构性,从思想上试图再次回归到18世纪以前英国和法国在殖民主义时期建构的“文明—野蛮”的世界二分法——只不过在野蛮世界的对面,将英国和法国换成了美国作为文明世界的代表和领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11月18日 15: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者:民间文化遗产要避免当成政绩工程来经营
下一条: ·叶朗: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时代
   相关链接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王加华 李燕]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
·[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