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汤开建]西夏“秃发”考
  作者:汤开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8 | 点击数:24395
 

 

内容提要:本文对文献中记载的西夏秃发令和对它的种种解释进行了辩证,认为元昊颁布秃发令是为了恢复鲜卑习俗,使境内各民族认同鲜卑党项,为重建党项—鲜卑系统新王朝作准备。
关键词:西夏;秃发;考证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58(2003)02-0021-10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党项族酋领、袭封静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赵元昊突然发布一道命令,令其属下臣民“秃发”。这一道秃发令,虽然已为所有治宋史及西夏史学者所熟知,但是关于西夏秃发令的深入研究,极为少见,元昊颁布西夏秃发令的目的、性质及法令之实施情况,亦不为人们所知,至今仍是西夏史研究中的一个谜。(注:(日)冈崎精郎.西夏之李元昊与秃发令[J].东方学,1959,(19):77~86.这是目前所见唯一一篇专题研究西夏秃发令的文章,但仍十分简略。(俄)Π.Я.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著,王克孝,景永时译.西夏书籍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第六章页146对西夏秃发保存的文物图画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秃发’一词的含糊不清以及两种发式的存在,使这个问题成为悬案。”)
 
一、对西夏秃发令的种种不同解释
 
对西夏秃发令的深入研究不多,各种著作均有自己的解释:
(一)《中国通史》第六册:
 
元昊继立,首先下秃发令。即推行党项的传统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元昊首先自己秃发,然后下令境内人民三日内必须秃发,不服从命令者杀头。(注: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M]第6册第4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4.)
 
(二)昊天墀《西夏史稿》第一章:
 
(元昊)又发布了秃发的命令,恢复鲜卑族的故俗,强迫国人在三日内一律秃发,如敢违抗命令,即行处死,于是民争秃发,耳垂重环。(注:昊天墀.西夏史稿[M]第1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0.)
 
(三)李蔚《简明西夏史》第三章:
 
公元1032年(夏显道元年)三月,元昊向其统治境内的党项人发布秃发令,即推行党项传统发式,禁止汉人风俗结发。元昊首先带头秃发(即剃光头顶),然后强令党项人秃发,限期三日,有不执行命令者,许众杀之。(注:李蔚.简明西夏史[M]第3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6~107.)
 
(四)《剑桥中国辽夏金元史》第二章:
 
在嵬名元昊土著化的革新措施中,最有名的是他在1034年左右发布的剃发的法令。据载,初制秃发令,元昊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杀之。剃去头颅顶部的毛发,将前刘海蓄起来,从前额垂至面部两侧,在亚洲许多民族中(朝鲜、鲜卑、渤海)都可以见这种发式的不同变体。与此比较而言,据说古代羌人是将头发松散地垂覆在面部。我们似乎可以认为,颁布秃发令的目的,主要是改革落后的羌俗,并将西夏的国民与辽、宋、吐蕃等邻人区别开来。(注:(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第2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9.)
 
(五)《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
 
显道元年(1032年)三月,下秃发令,推行党项羌传统发式。李元昊“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注: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M]第7卷《辽金西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0.)
 
(六)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第一章:
 
有关西夏的史籍提到两种发式:一是髡发,……“夏人髡思义囚之”。……是作为侮辱和惩罚的手段;二是秃发,元昊为了称帝,……实行秃发令……从这个命令看,当时必是实行秃发了,而且命令是严格执行了。(注: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第1章.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48.)
 
(七)张云《略论外来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元昊)依仿鲜卑人秃发习俗,“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但是,秃发之俗,并非党项人自有,故须以法令行之。大约在不久以后,已不为人们所遵循,甚至成为侮辱的行为,……西夏人将景思义髡而囚之的情况,是为明证。(注:张云.略论外来文化对西夏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1990,(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瞿明安]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
下一条: ·[陈书录]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
   相关链接
·[顾瑞强 孙令山]舜帝生地及其古迹考证·[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
·[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秦燕春]一钗一簪中蕴含的活泼泼生气
·[傅谨]“戏曲”考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
·[谢桃坊]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邓晓]巴人“土船”小考
·闻一多:《伏羲考》·[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