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传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作者:周传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1 | 点击数:23931
 
墓地上的碑刻是穆斯林重要的文化遗存。卡契林卡墓园现存最早的塔式石墓盖镌刻于希吉拉历1133年(公元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用乌尔都文书写亡人名讳和归真时间。其形制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与福建泉州的早期穆斯林墓葬相似。(注:参见陈达生主撰.泉州伊斯兰教石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塔式墓盖由整石或数方石琢成,或镂空,或实心。一般分为三至五层,底座大,逐层缩小,犹如等腰梯形的宝塔,因此,拟称其为“塔式石墓盖”。盖之各层有各种雕刻。卡契林卡墓园的塔式墓盖比较简单,由整石雕刻,三层,第二层腰部用乌尔都文镌刻亡者名讳及去世时间。)
格格霞墓园现存最早的墓碑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立,墓主“扇公讳聚财,原籍山西凤翔县瓦窑头礼拜寺。”(注:作者于1997年到此墓园,此碑藏于墓园屋内。)据调查,墓园内现存石碑23通,其中有清代墓碑16通保存完好。墓碑形制大致分三类:最多的一类为内地形制(汉式)的方碑或圆碣,碑额多用阿拉伯文刻写清真言,碑心刻写墓主名讳,两侧刻写汉文对联。如清咸丰七年碑,碑心为“皇清诰赠显妣马母黄氏老宜人之墓”,两侧为“风清瑞照牛眠地,山岚祥徵马鬣村”,横批“万古佳城”。(注:拉萨文物志[M].拉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5.141~142.)另一类为吐蕃形制的四楞柱庑顶碑,碑额刻写阿拉伯文清真言,碑心用汉文书写墓主名讳。还有一类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式墓碑,形式多样,用阿拉伯文、藏文或汉文刻写。
3.饮食
藏区的农产品品种较少,很多用品需从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等地输入。据乾隆《卫藏通志》载:“藏内一切食用物件,全赖外番,……如米石、布疋、果品、香料、铜铁等物,均需向外番购买。”(注:西藏志·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30.)而穆斯林在藏区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穆斯林商人在从事藏区贸易和迁居藏区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藏区的饮食文化。穆斯林食品在拉萨的岁时节日和上层宴会上不可或缺。乾隆六年(1741年)《西藏志》记载:“岁时令节,郡王亦知宴客,……回回果等类,各一二盘。……再以奶茶抓饭,乃缠头回民所做,有黄白色二种,用米做饭,水淘过,入沙糖、藏杏、藏枣、葡萄、牛羊肉饼等物,盘盛手抓而食。”(注:西藏志·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1.)这里的“缠头回民”乃指克什米尔穆斯林,而抓饭至今仍是拉萨穆斯林的典型食品。穆斯林食品“咖拉饭”,油炸点心“桑刚帕力”(藏语:“一块铜币”)、“巴拉普”等也都成为拉萨藏族喜爱的食品。其中“桑刚帕力”在过去的穆斯林小吃摊上一块铜币一个,故得此名,现在它已经成为藏历年节时藏族家庭待客的风味点心。此外,拉萨老字号的穆斯林饭馆“鲁桑萨康”非常有名,以前,噶厦政府和国民党驻拉萨办事处都喜欢在这里举办一些高规格的宴会。
穆斯林最重要的行业当属屠宰业。藏族信仰佛教,不愿宰杀动物,因而过去拉萨的牛羊肉市场是由穆斯林垄断的。1959年以前,在河坝林穆斯林聚居区南端有拉萨最大的屠宰场“乞米岗”,而八廓街东边的肉食市场“夏冲沃”也都由穆斯林经营。过去达赖喇嘛食用的牛羊肉由指定的穆斯林“甲敏”户提供。今天,比较讲究的拉萨藏族家庭仍然只购买穆斯林屠宰的牛羊肉。屠宰业还造就了旧拉萨穆斯林民居的一种独特风格:他们的院墙不用砖石、泥土,而是层层叠起的牛角。牛角墙成为旧拉萨穆斯林社区的独特景观。种植蔬菜也是旧拉萨穆斯林的主要行业。内地(主要是四川)回民迁居西藏,带来了蔬菜种植技术。他们种植萝卜、藏白菜、洋芋、莴笋、菜瓜等。昔日拉萨菜市场“旺堆形卡”里,穆斯林经营的蔬菜他人莫及。他们的腌菜也很受欢迎,这可能与他们多为四川籍回民的后裔有关。
4.工艺制品
西藏的很多日用品和工艺制品产自穆斯林地区或由穆斯林商人带来。《卫藏通志》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大学士福康安等公奏唐古特与外番贸易情形。……向来贸易商民,全系巴勒布、克什米尔二种,并无廓尔喀本地之人。藏内一切食用物料,全赖外番,一旦严禁商贩,实于藏番不便。”(注:西藏志·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30.)至于穆斯林贩卖的主要物品,据《西藏志》记载:“有缠头回民贩卖珠宝,其布疋绸缎、绫锦等项,皆贩自内地。有白布回民贩卖氆氇、藏锦、卡契缎布等类,皆贩自布鲁克、巴勒布、天竺等处。有歪物子贩卖牛黄、阿魏等物。”(注:西藏志·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2.)而在达赖喇嘛等的朝贡物品中也少不了穆斯林制品:“今达赖喇嘛、颇罗鼐为一班,班禅喇嘛为一班,各间年一次,谴额尔沁进贡,缮唐古忒字表,……其所进之物,乃藏香……卡契绸、卡契布等物。”(注:西藏志·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7.)
内地回民把磨面技术带到了拉萨。旧时拉萨“本地面”内杂有麸皮,磨面技术不好。内地回民世代相传开办磨房,提供大量无麸皮的细面,又称“汉地面”,使“本地面”逐渐丧失了市场。当时的几家穆斯林磨房中,规模最大的是“卓康喜”,因拥有四盘磨而得名。
拉萨的裁缝行业也主要由穆斯林经营。20世纪30年代以后,拉萨贵族上层开始脱下藏袍,穿上西装,追求时髦。到穆斯林缝纫店订做西服的风流人士络绎不绝,造就了名噪一时的穆斯林裁缝师依斯卡等人物。
穆斯林手艺人扇木则是20世纪30、40年代制作风筝的传奇人物,据说他因制作风筝而获得过十三世达赖喇嘛钦赐的印章。20世纪30年代还曾有一位穆斯林在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内当园艺师,种植花木,据说他曾把罗布林卡的花木移植到大清真寺内。
 
三、穆斯林社区
 
穆斯林在任何地方都围绕清真寺组成自己的社区,形成一个亚文化系统。史料和实际调查表明,西藏穆斯林社区有自己的管理组织和制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下一条: ·[周郢]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