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传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作者:周传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1 | 点击数:23930
 

 

内容提要:7世纪,伊斯兰与吐蕃几乎同时兴起。13世纪,伊斯兰已推进到青藏高原的四缘。伊斯兰文化不可避免地与藏文化发生互动。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互动的结果是:一方面,入藏穆斯林逐渐土著化,使藏地伊斯兰文化独具特色;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以各种方式渗入或作用于藏文化,丰富了藏文化的体系。本文从族称、物质和技术文化、穆斯林社区、教育和著述、精神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描述伊斯兰文化在藏区的存在。
关键词:伊斯兰教;文化;西藏

7世纪,伊斯兰与吐蕃几乎同时兴起。13世纪,伊斯兰已推进到青藏高原的四缘。伊斯兰文化不可避免地与藏文化发生互动。这种互动留下了什么样的结果呢?本文将主要以今天西藏自治区境内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并揭示这种互动的结果。
伊斯兰教在藏区的传播,主要是以穆斯林移民为载体把伊斯兰教流播各地。伊斯兰教在卫藏(Dbus-gtsang)(注:括号中为藏文转写,下同。藏文转写采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使用的转写方案,由西藏大学政史系陈波博士完成,特致谢意。王尧、陈践著,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地区的可考历史是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17世纪)开始的。(注:关于伊斯兰教传入西藏的历史过程,可参阅周传斌、陈波.伊斯兰教传入西藏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0,(2):101.)穆斯林从克什米尔和祖国内地两个方向进入西藏,从而把两种不同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带入了西藏。今天,拉萨饶赛巷小清真寺的教民是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后裔,而河坝林大清真寺的教民是内地回民的后裔。
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互动的结果是:一方面,入藏穆斯林逐渐土著化,使藏地伊斯兰文化独具特色;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以各种方式渗入或作用于藏文化,丰富了藏文化的体系。
本文从以下方面描述伊斯兰文化在藏区的存在:
 
一、族称
 
藏语文中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称呼有“拉洛法(Kla-klovi-chos,野蛮人、异教徒的宗教)”、“卡契(Kha-che,克什米尔人)”、“裹尕(Mgo-dkar,白头人)”等,后来“卡契”成为对穆斯林的通称。这些称谓都是他称。
据考,藏语文中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最早称呼分别是“拉洛法”和“拉洛”。这两个称呼主要来源于藏文史料关于香巴拉的记载之中。例如,成书于明代的藏文名著《新红史》记载,在香巴拉具种王系第十代“尊胜海”在位时,“其时印度一小区称玛噶达(Ma-Gta-Dha),该地有拉洛法。”(注:(明)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10.)学者们公认藏语中的“拉洛法”乃指伊斯兰教而言。“拉洛”一词系“野蛮人、异教徒”之意。关于“拉洛法”即伊斯兰教侵入佛教净土香巴拉的记载,在清代藏传佛教名著《土观宗派源流》中更加详细:
当第十贵种海胜王即位,从名度日即甲申年至火空海时开始将有阿多(A-Dho)、阿牛迦(A-Ho-Gha)、有豕(Phag-IDan)、童王(Byis-Pa-dBang-Po)、白衣(Gos-dKar-Can)、摩杜摩地(Ma-Dhu-Ma-Ti)、能坯(vJoms-Byed)等异端回族教主(Kla-Klovi-sTon-Pa)及其教徒,进入麦加(Ma-Ga)。他们之中的第七位名为具甘(mNgar-IDan)者或名蜜慧(sBrang-rTsevi-Blo-Gros)者,造著外道的历法,传播回教(Kla-Klovi-Chos)。那时其他外道们,皆改信回教,毁坏内道寺宇很多。据说回教住世之时量,粗略计之,从这时起,当有一千八百年。(注:(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235.)
这里,译者直接把“拉洛法”译为了“回教”。
另一处关于古格王朝的藏文史料提到了“卡洛”一词。位于今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Gu-ge)王朝建立于10世纪,传28代,1630年被拉达克王森格南吉所灭。首府扎布让(rtsa-brang)在今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古格与伊斯兰教最早的接触发生在11世纪。古格王德尊衮的次子松埃(Srong-nge)后半生出家,称为“拉喇嘛益西约”(Lha-bla-ma-ye-shes-vod),他在为迎接印度高僧阿底峡(982~1054年)入藏而到处寻求黄金时,为“卡洛王”(Gar-log-gi-rgyal-po)捉获。(注:(明)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39.(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47.)据认为“卡洛”是指当时据有于阗、叶尔羌、喀什的突厥喀拉汗王朝(992~1212)。(注:(明)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186.)据说喀拉汗王朝要求古格以等身重的黄金为益西约赎身,或改宗伊斯兰教,益西约拒绝,让其侄用此黄金前去迎请阿底峡,益西约遂为佛法而死,时约在1036年。(注:冈日瓦·群英多吉著.雪域西部阿里廓尔松早期史[M].(藏文).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49~50.)显然,“卡洛”一词与“拉洛”相近,都指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都是带有敌视性、歧视性的称呼。
如今使用最普遍的“卡契(Kha-che)”一词,和“克什米尔(Kashimir)”这个地名有借音关系。这个地名在唐朝时的汉文文献中译作“迦湿弥罗”,藏文中就用"Kha-che"一词来翻译。(注:藏文史籍《西藏王臣记》中“迦湿弥罗”一词即用藏文"Kha-che"来翻译。)克什米尔伊斯兰化以后,"Kha-che"这个词也带上了伊斯兰教色彩。据《拉达克史》中的记载,17世纪中期,已经有这样的词:“Ka-(shi)-mir-Kha-che(克什米尔卡契)”、“Ka-chul-Kha-che(卡却卡契)”和“La-dwags-Kha-che(拉达克卡契)”。(注:拉达克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60.)噶厦政府在自己的公文中,也用过"La-dwags-Kha-che"来指称拉达克穆斯林,用过"Lha-sdod-Kha-che"指称住在拉萨的穆斯林。(注:噶厦政府档案[Z].1947.)从前在拉萨和四川阿坝藏区,内地的回族有被误解为“甲(Rgya,汉人)”的,所以,有时又称他们为“甲卡契(Rgya-Kha-che)”,即“汉回”。出生在拉萨的回族女子刘曼卿在1929年回拉萨时,就用过“汉人回教徒”这个称呼。(注:刘曼卿著.康藏轺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82.)至于“Bod-Kha-che(本卡契,藏回)”这个称呼,应当是比较晚近的用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下一条: ·[周郢]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