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在西藏扎囊县考察时,听到了很多关于防雹师的传奇故事。比如,每逢夏季,防雹师各自承包一条山沟或某村农田,施展法术。东面的防雹师把雹云往西赶,西面的防雹师把雹云往东赶,结果是,法力小者,冰雹就下在他负责的地块中;若是功力相当,冰雹就下在两块田地交界的田垄上或水渠里。
更神的一则故事是:从前有位极具神通的防雹师要过世了,全村人都痛哭。防雹师劝大家不要难过,说死后把他的手臂砍下来,仍可保庄稼不受雹灾之厄。村里人在他死后砍下他的右小臂,放置于房顶。此后每当冰雹来临之际,那只干枯了的手便抖动着自行从房顶落下,继任的防雹师捡起它,指向雹云,并将云引向山谷深处。
此类传说或许有夸张之处,但防雹师在夏季是藏族乡村的核心人物,是百姓所仰仗的权威,却是事实。
次旦法师作法时戴上专用的尖顶帽
▲▲同样防雹,仪式不同
尽管都是为了防雹,但在不同的村庄,防雹师驱除冰雹的仪式却不尽相同。
在《最后的防雹师》中,嘎玛在举行防雹仪式时,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插上一种木牌(藏语称“江布”)或施过法的稻草人,上面写有神魔的名字和针对它们施法的经文。嘎玛身佩刻有防雹咒语的宝剑,迎着乌云,祈求有关神灵的帮助,并向恶魔挥舞宝剑,念咒施法。
从秋收前到最后一根青稞收割完毕,嘎玛随时警戒,施行法术。村里还挑选吉日,进行为期7天的防雹法会,喇嘛们对防雹咒语图案进行法力加持。
在纪录片《西藏一年》中,身为家中第六代防雹喇嘛的次旦法师,因为村中人工防雹技术的使用而失业了。但他很乐于向摄制组演示他作法的过程。他说,驱逐冰雹前,他要闭关修行3个月,以增强法力。此后整个夏季,他每周五做一次法事,直至秋收结束。
次旦法师在作法时头戴紫红色的尖顶帽,并准备了杵、橛、擦擦(泥塑的浮雕佛像)、白色海螺等法器,以及一件袈裟。他用“天机不可泄露”的某种仪式来改变乌云的走向,避免它们汇集一处。如果乌云已连成一片,他就择机吹响海螺,以求护法神的帮助,但海螺只在关键时刻用,而且最多只能吹5次。如果天气继续恶化,最后的办法就是挥动袈裟,再不行就把袈裟抛向天空。
今年8月,西藏民族学院的孙林教授到西藏扎囊县桑玉村走访了一位叫贡久坚赞的防雹师。贡久坚赞介绍,他作法前,先用面粉做一公一母4对青蛙的造型,蛙背上还画上一些咒符。作法时,就把这4对青蛙放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贡久坚赞观察天象,看哪个方位有雹云,就对着那个方位的青蛙念咒语,直到雹云被限制在那个方位不动。在法事的前后过程中,都禁止女性观看和参与。
孙林教授解释,当地人认为,雹云的形成和水有关系,而青蛙是生活在水中的,属于鲁神(以前译作龙神)。正是鲁神作怪,导致冰雹降临,故举行防雹仪式时要做出青蛙之状的面塑。此外,防雹师作法时还会用到活佛的前手臂骨、油菜籽等物。
贡久坚赞作法后,孙林走访了当地百姓,人们都认为防雹师的法术显灵了,因为雹云被限制在原来的方位,再也没向村子里飘过来。而出于感激的人们,每家每户都会按惯例拿出粮食送给贡久坚赞,作为报酬。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11-0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