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茱萸簪菊花
2
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主题
乌丙安教授认为,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更为后世所熟知。
重阳节到了唐代才被定为正式节日,成为法定的“三令节”之一,朝廷还加以赏赐,成为名副其实的带薪“官休”之日,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糕
3
被赋予敬老新内涵
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乌丙安教授说,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中国人敬老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是中国农业社会所决定的。早期社会普遍认为老人是财富,因为农业社会需要他们的指导,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这样的敬老传统应该弘扬。重阳节应该强调这一点。”民俗学家萧放表示。
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60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这一天,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今天许多人把重阳节称为中国的“老人节”,各地都会在这一天组织老人登山秋游,强身健体。不过,民俗专家也表示,不要觉得重阳节只是老人的节日。“尤其是现代都市年轻人,缺乏与自然的亲近,更应该趁重阳节天高气爽,出去走走,开阔心胸。”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在重阳节这一天,民俗专家建议人们应该回归历史上丰富的节日形态,挖掘更丰富的节日形态,尤其是其中高雅的文化传统与内涵。 (本报记者 郑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9月30日 09:2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