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颜秀萍]维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作者:颜秀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27 | 点击数:15170
 
所谓世辈型,即是按年龄层次来划分的,同一年龄层次的同性别者同一种称呼。这应是最古老的一种称谓形式。人类社会由母系而父系,由群婚而一夫一妻制,在最初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对人只有年龄的概念,便按年龄的长幼来称谓。这一点可由维吾尔的称谓得到证明。维吾尔语中用bowA、momA称老者即祖父母辈的人,用dAdA、Ap‘A称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而最能说明此观点的,就是对父母一辈的称谓,或可说是“dAd aap‘A”等词的用法。有三点:第一,对父母称“dAdA、Ap‘A”,为了区别不是自己的父母,而年龄与父母相仿的他们的兄弟姊妹,一是用“名字+dAdA/Ap‘A”来或是用t∫‘oη+dAdA/Ap‘A)来称呼年长于父母的;二是用k,It∫‘Ik‘+dAdA/ApA‘来称稍小于父母的他们的弟妹。这里既有辈分说又有年龄说。第二,若孩子生下来后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养大的,亲生父母的年龄较轻,那么则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dAdA、Ap‘A”,称自己的父母为“Ak′A、”,这一方面是以养者尊为父母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与年龄有关。第三:对比父母小得多而又与自己的年龄相差不大的他们的弟妹,是用“Ak′A、”来称呼的。这就是完全的年龄说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按年龄层次来称谓,这也是维吾尔亲属称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伊犁地区是以老、中、幼三级来划分的,老者称bowA、momA,中者为dAdA、Ap‘A,幼者是bA1A。喀什地区上有两级At‘A、An‘A和bA1A。
就现代汉民族的亲属称谓来讲,是以辈分来划分的,每一种称谓都有特定的含义,只指某一类亲属,这从前面所列的三个表可以看出。因此以辈分来称呼亲属,是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2.3.维语亲属称谓的开放性与汉语亲属称谓的闭锁性。
亲属称谓词的量决定了单位的明晰度。一个亲属称谓词的语义特征越多,外延就越少;语义特征越少,外延就越多。我们可用维语的“bowA”与汉语的“爷爷”做语义分析的比较:bowA(+男性、+成年、+结婚、+生育、+有孙儿女、+父亲的父亲及其同龄男性亲属、+母亲的父亲及其同龄男性亲属)─→指父母亲的父亲及其同龄男性亲属,是一批人。爷爷(+男性、+成年、+结婚、+生育、+有孙儿女、+父亲的父亲)─→指父亲的父亲,是一个人。
维吾尔亲属称谓的基本词汇(以伊犁地区的直称为主)有bowA、momA、dAdA、Ap‘A、hd、Ak′A、uk′A、InI、sIηI1、balA等,称谓词与亲属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称谓词的指示性模糊,因此描述性的称谓常被使用。而其包容量极大,往往一个称谓词可以表示不同辈分的同一年龄层次的多种亲属关系,表现出亲属称谓的开放性。
汉语亲属称谓的闭锁性表现在,有直系和旁系两套直称亲属称谓独用词,再加姻亲的间称,称谓词与亲属关系基本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单个称谓词的包容量少,指示性就明确,即其闭锁性。
2.3.亲属称谓的开放性与闭锁性除了与称谓词的量有关外,还与称谓词的构成有关。下面再简单谈一下维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结构。
2.3.1.维语亲属称谓词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中的派生式两种,派生式有三种形式:
2.3.2相对维语亲属称谓的结构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的结构形式要多样一些,合成的形式也复杂一些。
A、单纯词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姥姥、……伯、叔、舅、姑、姨……
B复合式
a)姑父、姨父
b)姐夫、妹夫
C)伯母、叔母、舅母
d)姥爷
e)孙媳妇、儿媳妇、弟媳妇
f)孙女媳、侄女媳
……
C派生式
a)表叔、表姐、表弟、堂妹……
b)外婆、外公、外孙……
C)岳父、岳母
d)大姑子、小姨子、大伯子、小叔子……
亲属称谓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杂,本文从语言平面做了一些横向的描写与探讨,也涉及了一些人类文化学的内容。文中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行指正。
 
注释:
①本文维文一律用国际音标标写,省( )号。
参考文献:
1 《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
2 何星亮:《从哈、柯、汉亲属称谓看最古老的亲属制》,《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晏文]关于民族服饰的几点思考
下一条: ·[谭万霞]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妇女法律地位论析
   相关链接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周永健]论黔中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赵韩]张家界永定区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内涵分析
·[王小健]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维吾尔族桑皮纸:一方水土,一方材料,一方文化,一方传承
·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维吾尔民歌精选》近日出版
·[吐孙阿依吐拉克]口头诗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达斯坦演唱传统·[蔡亚玲 郭西梁]汉族民间叙事的奇葩
·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总论
·[呂微]神話信仰-敘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再版后记
·楊利慧等:《現代口承神話的民族志研究——以四個漢族社區為個案》(繁体字版)·[张多]“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实践
·[王逍]“透明式”跨族群收养关系的文化诠释·[唐艳丽]彝语支民族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