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李智君]文化地理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学
  作者:李智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1 | 点击数:6826
 


  与其他内涵和外延周密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具有根深蒂固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和意义的多元性,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文化地理学是文化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领域之一。因为“我们不能脱离文化所标出的空间、充满意义的地点,以及文化所创造景观来孤立地理解文化,当文化被认为是多样的、碎化的和斗争的事物时,情况尤其如此”。因此,麦克·布朗(Mike Crang)称:“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特别是当人类学家面对当下人类文化多样性消失而惋惜时,借助于丰富的史料,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地域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地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地理研究的“新”、“旧”之分

  20世纪文化地理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卡尔·索尔(Carl Ortwin Sauer)的“文化生态学派”亦称为“伯克利学派”(Berkeley School)或“文化生态学派”,以及后起的“新文化地理学”,索尔主张从长时段历史的视角研究文化区和文化景观的形式。这种方法深受人类学及美国新地理学野外调查传统的影响,索尔是一个田野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强调把民族志学的田野工作作为获得社会和文化新知识的最重要来源。索尔通过长期观察农村聚落,提出了自己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之间关系的理解:

  文化景观是某一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区是媒介,而文化景观则是结果。在某一特定文化的作用影响下,由于文化本身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文化景观所经历的发展变化则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许最终将达到其发展循环的终点,但随着某种不同外来文化的介入,便开始某一文化景观的更新,或进行某一新的文化附加在原有景观残余之上的演化过程。

  在索尔看来,文化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类在自然身上所打的印迹”。解读这些“印迹”则需要通过确定文化区的边界来完成。受文化生态学的影响,文化地理学形成了五大研究主题,即(1)文化现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culture region);(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raction);(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后起的新文化地理学派,把研究的重点从文化景观转向了空间与权力、空间与表征(Representation)之间关系的探讨。他们认为,“通过文化地理学来理解文化,意味着研究者有可能对差异和竞争作最好的理论阐释,而这些差异和竞争正是构成文化在地形、边界、流动、位置和定位的空间隐喻等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新文化地理学中,权力是一种到处扩散的、不确定位置的力量,它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并且在多重的、调节斡旋的网络中以间接的、让人捉摸不定的方式被重构。这样,所有个体都处于既运用权力又受制于权力的地位,并相互联系,而不是索尔所说的那样,各个集团和平地占有单独的文化区域。因此,“我们无论是调查真实还是想象的空间、地点和景观,都是为了通过他们寻找意义和权力在不同的情景下相联结的不同方式”。

  新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并非如索尔所想,是通过我们的眼睛传递给我们的,通常所看到的风景、景象或一片土地,而是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因此,理解文化不只是简单地理解客观“现实”,一个可以在世界的“某处”被发现的“现实”,而是存在着多重现实,每一个群体都有他们可以声称是“真实的”世界观,这些世界观只有通过表征的形式才能得以利用,可以作为故事来讲述,可以作为油画来涂抹,可以作为电影来放映,也可以作为戏剧来表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得以表述的方式。所以说“景观是一种文化图像,是一种描绘、组织或代表环境的图形表达方式”。这并不是说景观是非物质的,而有多种不同的表现——画布上的作品、纸张上的文字以及地面上的土壤、岩石、水和植被,对景观的解释涉及文化观念与文化过程,“解读某一地理景观并不是发现某个典型的‘文化区’,而是研究和发现为什么地理景观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义,以及他们的意义是怎样改变的,又是如何被争论的”。也就是说,景观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在这种理念下,新文化地理学通过阶级、性别、种族的权力关系等来研究现代与历史、空间与景观、城市与农村、支配与抵抗、表征与现实等之间的意义差异,并坚信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核心地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07月08日 11: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立旭]威廉斯重塑英国文化研究
下一条: ·[于文秀]英国文化研究派突破“雅俗二分”
   相关链接
·[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田小旭]耳治与目治:民间故事研究范式的建立与发展
·[万建中]构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
·[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