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专家破解“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作者:记者 潘媛 向晨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11 | 点击数:14285
 


  中国文化中很多传统延续至今已经逐渐淡化,或被替代;但中秋团圆、合家赏月的传统仍在民间延续。几千年来,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神秘的力量使得中国人如此偏爱遥望皓月?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每一页都写满文人墨客仰望月亮的目光。几千年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明月成为文人墨客们共同的追问主题?同样的一轮明月,为什么西方人在月光下没有我们“浪漫多情”?

  明天,又是中秋月圆之夜。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物理、文学、民俗等方面的权威人士,试图多角度、立体化破解“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问月之 民俗学解读  

  我们向来都有“月亮崇拜”

  □“巴蜀鬼才”魏明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认为,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CCTV《走遍中国》总制片伊慧民也认为,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不过是一个沉寂的星球。但今天的中国人一方面渴望凭借最新科技实现与月亮的零距离接触,而另一方面却还是要穿上汉服,举行古老的中秋拜月仪式。

  关于赏月,“巴蜀鬼才”魏明伦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中国有两个节日尤为重要,一个是端午,一个中秋,都是家人团圆的节日。端午在白天,而中秋则在晚上,这就必然会涉及月亮,让文人们借着这半明半暗的、半遮半掩的月光,抒发一番情怀。我们向来都有“月亮崇拜”,从古至今,寄情于月亮,是所有文人的偏爱。没有明月的中秋,不叫中秋,正是因为我们对月亮不了解,它才更让人向往,遐想。古人看着月亮,总想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越发对它充满了无限想像,这才有了琼楼玉宇,有了嫦娥奔月,有了诗词情感追寻着月亮。等到科技发展,人造卫星终于载着人们去一探究竟才发现,哦,原来月亮的背面、侧面都是一样的。

  文人不仅仅会写月亮,还要写太阳,写高山流水,所有美丽的大自然,都是中国文人寄情的对象。但古人的确是把月亮写绝了,是现代新诗无法超越的。

  问月之 物理学解读

  月光易触动人体的“传感器”

  □著名电影编剧、制片人方励

  方励,专业为应用地球物理,他创建的劳雷工业公司在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技术领域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同时,他又是著名的电影编剧、制片人,合作对象包括王超、娄烨、李玉,代表作品《苹果》《观音山》。在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自在游走的方励,喜欢观察世界观察人,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科学的浪漫不亚于任何艺术”。

  我们为什么在月光下有那么多感觉?其实,从物理的解释来看,人体就是由很多个传感器组成的,眼球是光学传感器,耳朵是声学传感器,舌头和鼻子是化学传感器,皮肤和四肢是机械传感器。而这些所有的传感器中,光学传感是最容易带来情绪和感觉的。

  我们说月亮就是一种光源,它的光谱与日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月光是日光的反射光,能量要弱得多,它是冷光,阴柔,不刺眼。月光和日光的区别,就好像烛光与白炽灯的区别,烛光会让人有很多情绪,所以我们会有烛光晚餐。在几千瓦的灯光下吃饭就完全没有感觉了。

  用物理来解释人类的情绪、感觉,用科学来解释整个过程,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倒影、阴影在黑暗中,这些都容易使孤独的人感到悲伤。而为什么情人都要吃烛光晚餐?因为在朦胧的烛光下,人的面目会变得更加漂亮,因为鼻梁、眼眶等地方都有了阴影,就像我们拍电影,打灯,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情人在月下尤其有相爱的感觉。

其实,并非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但确实中国的文学中关于月亮的诗词流传得特别多,特别广。人类的情绪肯定是共通的,但中国却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把对月亮的追问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嫦娥奔月的传说。

  问月之 文学解读

  风月本无情 文人强说“愁”

  □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许世荣

  中国人对月亮有着延绵的情结,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就歌颂月亮,“打开中国文学史,每一页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这当中,有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浪漫、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深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而且这种浪漫、深沉和豪迈的情怀,一直延续至今,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许世荣是研究杜甫的专家,他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一词的含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1-09-11 05: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不一样的中秋节:少数民族中秋节一览
下一条: ·[黄涛]中秋故事溯源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