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义研究员结合个案研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他提出三个方法论问题:一、时空结构的再认识,在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时间维度上加入空间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囊括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历史事实。二、重新解释中国文学的动力系统,在中心/中原动力基础上强调边缘的活力,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流动性、混杂性和野性的活力。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照西方体系,强调原创性,挖掘经典文献的深层意义。在具体的个案研究中,他提出了三个技巧:一是追问重复,通过大量的文本对比,发现规律性的文学议题;二是破解精彩,阐述文本精华中的潜在意义;三是撬开瓶盖,寻找发现文本的缝隙,探明其暗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杨义研究员在演讲
白烨研究员从自己主编的系列《中国文情报告》出发,介绍了当下文坛的三分格局: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文坛,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化文坛,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坛,并指出文学普遍存在的娱乐化倾向,工业化的文学写作已经极大挤压了传统精英文学的生存空间,但是这正是一种“百花齐放”式的文学生态。他对传媒批评的戏剧化怀有忧虑,但同时对网络批评抱有期待。他还就当下热议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做了一一点评,就80年后文学的可生长性提出了乐观的看法。最后,他倡导每一个文学批评者都应该以谦虚的姿态面对各种新生的文学现象。
白烨研究员在演讲
在培训班的间隙,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汤晓青及编辑刘大先,以及《文学评论》杂志编辑吴子林还利用晚上时间,与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贵州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及研究生进行了座谈,与会者就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即书面文学的前沿性话题做了互动式的讨论。
总体来看,本次研修班侧重于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辅导,充分考虑到了学科建设的长期目标及贵州地域性民族文学的特点和基本现状,从理论到实践地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中有关史诗、民俗学、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得到了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次培训班对于地处边远省份的院校来说,不啻是认识论的革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1-08-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