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项目贵阳讲习班班综述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31 | 点击数:10196
 


  2001年8月23日至2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期人才培训,在贵阳贵州民族学院举办。由项目首席专家朝戈金带队的专家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尹虎彬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研究员等国内知名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

讲习班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承担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自启动以来,专门成立“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作为执行机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资料库建设、子课题招标、人文社科前沿讲座、“CASS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等各项工作陆续有条不紊的展开。

  项目设计时,考虑到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后辈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专设有“后续人才长线培养计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宣传、推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字、文化,培养一批有专深学养的民族语言文化专家,并通过讲习班、培训课程等形式带动人才梯队的培养,使人才队伍得以深度整合,形成语言、族群、年龄、学科诸方面相对配置合理的布局。2011年6月27日至29日已经在新疆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新疆民间文化研修班”。

  本次讲习班延续了分工协作的形式,各位专家结合项目特点和贵州民族学院文学学科的实际设计了相关培训议题,包括朝戈金“从亚鲁王看国际史诗研究的新趋势”、尹虎彬“口头传统——从田野到档案馆”、杨义“重绘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白烨“当代文情与文学批评”,既有史诗学前沿性话题,也有民俗学的跨学科探索;既有宏观理论的文学综论,也有对于当下即时文学发展生态的扫描,比较全方位地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中心,辐射了相关学科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下面对各个培训专题略作介绍:

朝戈金研究员在演讲

  朝戈金研究员的讲演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009年发现的苗族史诗《亚鲁王》为切入点,强调了在当下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抢救濒危民族民间口头传统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有关史诗观念的关键认识:即“史诗”并不能用习以为常的“文学”观念进行考察和研究,那样将会扭曲史诗的原貌,丧失史诗所包含的多层次信息。史诗作为葬礼仪式的镶嵌要素,是一个整体性、过程性“事件”的组成部分,脱离了它的演述语境就无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史诗是一种模范叙事,带有神圣性质。史诗是个复杂的互动事件,既是传统,也是过程,每次的演述总是一次刷新,因而体现为一种“活着的传统”。它的传播和接受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不同,作为一种音声文本,通过现场演述口耳相传,因而史诗学实际上涵盖了古典学、文学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内涵,建设中国气象的史诗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建设。

  尹虎彬研究员讲演的主题是口头传统的数字化,他首先回顾了口头传统的学术史背景,提出新世纪以来学科发展的三个趋势,即由一国民俗学走向全球化资源的比较与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诞生,及其所引发的综合研究走向;数字民俗学的信息技术时代的诞生。在这样的语境下,口头传统建设数据化信息库,留存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也是理所必然。他着重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资料库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规划和方法,这一点上有必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他还介绍了芬兰、荷兰、法国等国际学术界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

尹虎彬研究员在演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1-08-29

上一条: ·[讲座]刘禾 王中忱:跨语际交流与文明论问题(社科院民文所7月4日上午)
下一条: ·第三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邀请函与课程表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