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金林]值得关注的中国濒危语言 
  作者:金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1 | 点击数:7828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濒临消失的危险。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UNESCO将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发展中国家。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约55%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细心的游客,在仰视云南丽江古城木府高悬的门额时,会看到“天雨流芳”四个大字;这是纳西语的音译,意为“去读书吧”。这体现了纳西族人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纳西族小孩都不学纳西语了,开始学起了四川话、昆明话或广州话,以便将来外出谋生。纳西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研究员对此忧心忡忡:“在家中,往往是祖父母说纳西语,孙辈却不会说,年轻的父母已不会用纳西语教自己的孩子了。”看来这种活泼生动、与自然紧密结合的语言将成为只在老人记忆中的语言。

  在有着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传统的摩梭族中,小于20岁的年轻人要么摩梭语发音“变味”,要么就根本不会讲。虽然生长于云南丽江泸沽湖畔的大于60岁的摩梭族人还能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对原有民族语言的传承;因其语言没有文字形式,文化传承靠口耳相传,摩梭语即将成为中国正在消失的语言之一。

  鄂温克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生活在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他们有着自己的母语鄂温克语,由于该语言没有文字,只好借用蒙古文和汉文作为本民族的通用文字,孩子们通常接受蒙古语或汉语教育。长此以往,鄂温克族青少年中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鄂温克语的现状令人担忧。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余种,它们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去年台湾最后一个会说巴则海语的人97岁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这一语言随之消亡。贵州的木佬语目前仅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会说,已是名副其实的垂危语言。

  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1100多万人口,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满文的不到10人,他们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些老人辞世之时,也将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有关人士担忧: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了。中国对满语的保护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还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教学经费的投入、专业人员的培养、语言资料的保存等;因此保护满语,仍需加倍努力。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原文刊于:《科学时报》2011-08-03 B2文化)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中国130种语言13亿人中传承 汉语全球影响力第六
下一条: ·[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