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廖明君 陆晓芹]山歌好比春江水
——广西少数民族歌谣文化通览
  作者:廖明君 陆晓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0 | 点击数:10077
 

  3 民族歌谣的盛会

  广西少数民族歌谣的歌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流传最广、最受崇尚、最能代表广西传统歌唱习俗的则是群体对歌。

  瑶族坐歌堂。传统瑶族社会普遍有“坐歌堂”的习俗。在大瑶山,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客人来时,人们在堂屋内烧起一堆大火,男女团团围坐着对歌,有的地方叫“火堂”或“唱香哩”。对歌的人可多可少,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可参加,唱的内容不受限制。开始时,先由主家一方的歌头领唱,然后众人和唱并进入歌堂,主客双方按特定的位置就座,献茶、敬烟并以歌对答。接着,双方正式进入对唱过程,内容包括远古故事、猜物拆字、生产知识、倾诉身世或爱情等。午夜时,包括客人在内的已婚男女会悄悄起身退场,让未婚的青年男女自由对歌谈情,通宵达旦。

  苗族“坐妹”。苗族青年男女会在农闲季节、传统节日、办喜事和赶场天进行社交和娱乐,苗语称“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在苗族村寨,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它大多位于几个寨子之间的中心地带,有时是在村庄旁边平缓的草坡上。在休闲的日子里,每当夜幕降临时,外面村寨的小伙子们就用吹木叶、口哨等信号,把村寨里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在那里,他们有的对唱情歌,有的倾心交谈。

  侗族“行歌坐夜”。三江、融水一带的侗族社会有“行歌坐夜”的习俗,它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也称为“走寨”或“走姑娘”。每当夜幕降临时,小

  伙子就成群结队弹着琵琶,到别的村寨去寻找心爱的姑娘。听到小伙子的歌声,姑娘们会用歌声对答,试探对方的才情、品性。如果姑娘有意,会悄悄地打开紧闭的大门,让它虚掩着。密切注意一切动静的小伙子就心领神会了,轻轻地走进去,转身带上门,找到位置坐下来,和姑娘打招呼,对起歌来。

  壮族歌圩。歌圩这一习俗在壮族社会尤为普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壮族各地的歌圩还有600多个。它主要发生在春、秋二季,具体节期各不相同,最著名的是三月初三。这一天是人们走亲会友、聚会宴饮、对歌传情的日子,素有“歌节”之称。参加歌圩活动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小规模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规模的歌圩多达数万人。壮族歌圩内容丰富多样,随时代变化而不尽相同。在传统歌圩中,除了青年男女的对歌交情之外,还有搭阁、抢花炮、唱戏、抛绣球等;现代歌圩则还有对歌比赛、打篮球、下象棋等。在当代壮族社会,歌圩成为以歌代言的一种社交和娱乐活动。

  4 歌仙刘三姐:民间歌者的风采

  历史上,广西少数民族,不论男女,凡长到四五岁,就开始学唱山歌。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形成年幼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中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嫁丧葬,逢年过节及青年男女间的交际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歌圩中出类拔萃的歌手被推举为歌王,成为众人推崇的对象。而居于歌王之上的,就是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了。

  有关刘三姐唱歌、对歌和传歌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台湾和香港等省、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内的69个县市。其中,广西有贵港、宜州、来宾等38个传播地,占55%。显然,广西的传播地点最为密集,覆盖面遍及广西东南西北多个地域,而其他各地大多为流传的辐射地带。

  壮族民间传说认为,刘三姐生于唐代,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她的才华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

  准确地说,刘三姐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壮族群众根据自己对山歌的体验和理想追求而塑造出的心目中一位创造了山歌和爱情的歌仙。“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刘三姐不但与歌圩紧密相连,更是歌圩文化的集大成者。

  同时,刘三姐也是壮汉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秦汉以后,中原民族大量南迁,尤其是唐代,汉族文化在岭南广泛传播,不仅使“官话”(汉语西南方言)成为壮汉民族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而且壮族传统的五言四句体的“欢”(即山歌)也吸收了汉族七言四句体的诗歌、民歌形式,但仍保留壮族押“腰脚韵”的传统。

  因此,从本源上来说,“刘三姐山歌”则是壮族及其先民创作的以“刘三姐”艺术形象为表征的传统歌谣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同时又在民族杂居的地区流传并衍生演化,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歌谣文化。

  5 薪火相传的执著

  广西各级政府都组建了包括传统歌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保护、传承的有效措施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划。

  人的保护。广西少数民族的一些歌手成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保护、扶持与资助。政府还鼓励、支持其传统“歌圩”活动,倡导原生态民歌的各种赛事,进一步扩大了民族歌谣的生存空间。

  歌的传承。少数民族歌谣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校园传唱。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梅林乡、富禄乡中小学办起了“侗族大歌班”。“壮族嘹歌进校园”活动逐渐在平果县各乡镇中小学铺开。少数民族歌手班前后共培养了近700名学员,开启了我国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新模式,其办学经验和培养模式为解决我国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开设了民族音乐表演(演唱)专业,2009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研”“声乐”“器乐”“理论”4个教研室,坚持将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与实践中,开展了高等教育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壮语新歌是壮族原创新音乐,是近两年来开始在壮族青年中兴起的时尚潮流,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开始用现在流行的手段演绎传统音乐。他们的音乐大都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与音乐结合起来,唱出心中的理想与信念,现已出版壮语新歌音乐专辑《贝侬》,受到广西壮族群众的欢迎。

  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印象·刘三姐》两个载体,广西的民歌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喜爱。

  写在纸上的歌谣只是一次唱诵的缩影,作为生活方式的歌唱一直是在流动着的。只要生活还鲜活而灵动,歌唱就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源头。现在,广西少数民族歌谣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又有生机盎然的传承新姿,正以崭新的态势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广西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16:48

上一条: ·[张春海]屯垦边疆的守望者:伊犁锡伯族历史遗存考察
下一条: ·剑川石宝山歌会还能唱多久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国太]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