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石甜]口头传统[1]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与认同
——以三苗论坛的蚩尤传说为例
  作者:石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9 | 点击数:23210
 

  虚拟社区中“口头传统”的功能与作用

  口头传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涉及了人类力量与周围环境的角力,还有文明之间的竞争与人性道德的彰显,诸多史诗无不在告诉听众,人类不是神,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带来背叛与灾难(Katherine Callen King,2-4)。史诗篇章通过诗性的语言不仅警示了世人,也将集体智慧通过智者言说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对于迁徙的民族而言,口头传统中包含了该族群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世俗与神圣的每一部分。通过吟唱口头传统的诗歌,族群认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升华,同时对族群成员具有教育的作用,使族群成员学习本族群的历史与文化,重温先辈的光辉事迹。

  口头传统在过去社会中的传播,是在一个文化场域中,使年轻一代渐渐地吸收世代相传的文化,同时又为文化的传播而身体力行。顾颉刚曾经回忆小时候在苏州,每逢夏夜,许多人就坐在桥栏上唱对山歌,一人唱歌发问,另一人用唱歌来回答,常常唱到半夜(顾颉刚,1998:2)。正是在这种歌谣环境中,使得他萌生了对民俗歌谣的最初感受,才有了他后来对民间歌谣的关注。

  在网络空间里,怎样借助数码科技带来更多便捷的教育,以及让年轻一代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问题使得微软公司创立人比尔·盖茨在20世纪90年代所撰写的一本书里,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探讨计算机、数码科技、软件等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里,孩子们可以怎样获得教育(1996:232-254)。在十多年后,通过上述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中口头传统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网络世界里依然存在。在126个主题贴里,均能见到有人回复说“学习了,受教了”。由于传统文化的式微,有很多年轻一代的族群成员可能并不知晓本族群的历史,通过浏览帖子的方式获取信息,也学习到了本族群的历史知识,产生更多的族群认同感。

  三、结论

  口头故事保存在人民记忆之中,以口头形式发表,通过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承和自甲地向乙地传播,才能表明它的存活(钟敬文,1998:252)。随着世界不断发展的脚步,人口流动的加快,不少研究者对口头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面临的问题感到忧心忡忡,朱荣艳(2009)指出,新疆口头传统目前正面临濒危、衰退、消失的困境,并希望国家、政府及广大人民共同努力抢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单中,诸如畲族小说歌这样的口头遗产同样面对现代媒体的冲击,传承人的影响有限;文化持有者的民众在保护实践中保持沉默;保护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彭兆荣、龚坚,2009)。

  但是,正如千百年来,口头传说在传统社会里代代流传,从一个社区扩散传播到另一个社区,由计算机、网络和族群成员在网上搭建的虚拟论坛其实也是一个流传和传播的平台,这个平台同样形成了一个“文化场域”,不断地影响着加入进来的会员们。根据上文所论证的来看,通过转贴、讨论、提供更多的内容这些过程,口头传说不断地被更多的会员所获知。在这个获知过程中,会员的族群认同感一再被激发和强化。但是目前缺少进一步的观察以证明论坛会员们在生活中会向其他人谈及他们在网络上获知的口头传统的内容,需要进一步作相关的考察和分析。

 

注释:

  [1]本文对口头传统的定义是,传统文化中需要通过口头诵唱才能传承的内容,尤其指苗族古歌和其他民族的史诗。本文在上下文中使用不同的词语指代虚拟空间、互联网、数码空间等等,这些词语在本文的涵义是一致的,本文并不打算就这些词的定义与差别进行探讨。

  [2]民俗学界对于神话和传说的区分,有很多探讨了。美国民俗学家J·H·布鲁范德指出,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在于,神话是神圣的,传说既是神圣的,也是世俗的。讲述者对于两者的态度也不同,神话的背景是远古的过去或神界,传说是有史可查的;神话涉及到神性,传说的主角一般是人(1993:46)。但就蚩尤传说而言,兼具神话和传说的特征,本文谈论的是传播方式的变迁,因此不作概念上的分析。在下文会使用到蚩尤神话、蚩尤传说、蚩尤故事等词语,指向同一个内容。

  [3] “会员之家~站务办公室”版面的置顶帖“ 网站文件汇编(含论坛、个人空间使用部分教程)”整理总结了与三苗网论坛有关的帖子,第一部分是关于三苗网论坛的历史。三苗网的创建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石茂明博士,关于三苗网创建史,参见《中国民族报》报道《三苗网: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十年》,2010年1月15日。

  [4]三苗贵宾“开云”回答版友质疑网站性质时说,三苗网是一个“民办的公益性网站。”(2007-8-18)

  [5]三苗(石茂明)所发帖子《三苗网的性质与发展历程》(2008-9-22)

  [6] 一个名为“母语亭”的板块里的帖子大多都有苗文出现;一些海外的苗族在参与论坛讨论时也适用苗文和英文。

  [7] 数据采集时间为GMT+8, 2010-5-2 23:04

  [8] 该会员的性别和民族为该论坛大部分活跃会员所知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三苗论坛 2011-5-11 13:5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前门传说:不是单纯的风物或名胜
下一条: ·[许钢伟]壮族《嘹歌》搜集整理及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