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石甜]口头传统[1]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与认同
——以三苗论坛的蚩尤传说为例
  作者:石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9 | 点击数:23212
 

  由于论坛里还有不少会员是海外苗族,在讨论蚩尤传说时,他们也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疑问,例如会员“降雨量”在一个关于蚩尤传说的帖子里回复说,

  Wishing on. A excited story of Chiyou, wish i can understand Chinese understand more about Chiyou. I thank you for the photos. These are pretty ladies in black red blue miao's clothes. The males are very respectful miao culture in China. I envy you all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 am sadness of what we don't have over in United State. (笔者译:美好祝愿。关于蚩尤的那些令人激动的故事,我真希望我会中文,这样就能了解更多关于蚩尤的故事了。谢谢这些图片。姑娘们穿了黑色、红色、蓝色的苗族服装,真美。这些男人们很有中国苗族的特色。我嫉妒中国的苗族,同时又感到很伤感,我们在美国就没有这些。)

  从以上讨论来看,虚拟社区的听众,更多参与到口头史诗的传播和“表演”中,或是做出评论,或是提供更多的信息与内容,从而使得口头传说得到“加工”,也因而成为一种“创新”了。

  口头传说之主题与内容的变化

  史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吸收了其他民间叙事文学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题材内容、艺术思维方式以及诗学等方面的体系(刘魁立,1998:123)。蚩尤传说系列故事中包括了《蚩尤神话》、《杀牛祭祖的来历》、《蚩尤传神药》、《蚩尤智斗饿虎》等内容,把垂耳妖婆、黄龙、赤龙、雷老五等人作为奸邪多恶的坏人角色(李廷贵、张山、周光大,1996:332),来完成对蚩尤英雄事迹的塑造。蚩尤传说是神话传说混合型叙事诗的一种,汇入了“带神性的历史传说及记实性的古老生产生活内容”(钟敬文,1998:277),从蚩尤年轻时拜师学艺,回到黄河边的阿吾十八苗寨,振兴家乡,创造文字历书,改进生产工具等等,带有古老生活的气息。在蚩尤传说的后半部,大战黄帝等来犯部族,在高潮迭起的叙述中,蚩尤不断展现出伟大英雄的品性,不屈不挠地与恶魔作斗争(李廷贵、张山、周光大,1996:332),因而蚩尤具有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即“以历史上重大事件和英雄传说为题材,以氏族,部落,部族,民族之间(也有内部之争)的征战为主要内容” (钟敬文,1998:278)。在多次战斗后蚩尤终不敌,壮烈牺牲,苗众也被迫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迁徙史。而蚩尤的故事,也在迁徙中一代代口头相传,不断延续和传承下来。

  对于传统的口头史诗传说,民俗学界有众多分析标准以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格斯曼通过对南斯拉夫史诗的观察研究,(Gerhard Gesemann)提出“创作图示(Compositional Schemes)”是口头创作的重要特征,即说唱者在传唱史诗的时候遵循一种叙事结构来“填补诗行”(Gesemann , 2004:13)。口头诗歌创作和传递过程中,可供比较的基本点有:语音模式、步格、句法、文体模式、程式和主题以及故事模式(洛德,2004:16)。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口头传说的流变更加复杂,更加强调主题的一致性,而传统口头诗学所强调的其它因素反而没有过多着墨。三苗论坛以蚩尤为主题的帖子中,几乎没有传统口头诗学所强调的语音模式、布格、句法等等,但其主题是一致的,即关于蚩尤的伟大、虽败犹荣以及苦难的迁徙史。在126个主题贴里,有54个帖子与蚩尤战败史和苗族迁徙的口头传说直接相关,例如:

  论苗族 的共同祖先是不是蚩尤的问题 ... 1 2 议榔坪~苗事看板 xiongdi 2006-5-28 22 / 3641 垢九

  关于转贴"蚩尤到底是谁的祖先"的建议 议榔坪~苗事看板 垢九 2007-10-16 3 / 785

  [原创]蚩尤,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 议榔坪~苗事看板 秋缘 2007-1-10 21 / 4682

  天子 蚩尤 祖先 文明的伟大缔造者 火塘边~文学·思想 阳春之子 2008-1-13 9 / 1302

  蚩尤到底是谁的祖先? 议榔坪~苗事看板 垢九 2007-10-14 34 / 3864

  (蚩尤不是苗族祖先?)Txiv Yawg Tsis Yog Peb Hmoob Pojkoob Yawmtxwv? 议榔坪~苗事看板 李xyaum 2008-4-29 46 / 3728

  洛德对回归歌故事模式比较就是在以下几个点上展开的:离去、劫难、回归、报仇、婚礼。过去对于口头诗学的研究主要强调变体中固定的叙事结构以及其表征。主题是用词语来表达的,但并非是一套固定的词,而是一组意义(洛德,2004:97)。在虚拟社区中,众多关于蚩尤的主题贴所出现的蚩尤传说,其主题是围绕“蚩尤的伟大”而进行的,战败和迁徙是最常出现的二级主题,在123个与蚩尤传说的帖子里,几乎都与祖先-战败-迁徙这一主题相关。

  传统社会中的口头传说可能来自同一个文本的变体,例如帕里和洛德所关注的南斯拉夫史诗的变体(洛德,2004)。网络上的口头传说,可能来自同一个网站,百度百科,出现变体和诠释。例如“炎黄子孙"之说不全面蚩尤与炎黄并尊”这个帖子的内容来自光明日报的新闻。虚拟社区的口头传说在被传播时,发贴人还会从各个角度寻找学术证据添加到口头传说之中,而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信息和吟唱内容。例如:

  蚩尤考(二) 议榔坪~苗事看板 ★北极星★ 2007-7-15 0 / 596 ★北极星★ 2007-7-15 17:49 (发帖人转贴了段宝林关于蚩尤的一片文章)

  君--探索蚩尤文化的另类线索 议榔坪~苗事看板 氐水 2009-10-27 4 / 211 一曲山歌 (发帖人转发了王先胜所写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里的“口头传说”,有时并不完全是民间传说版本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与扩散,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亦会被“口头相传”,构成虚拟空间中“口头传统”的一部分。例如在《(蚩尤不是苗族祖先?)Txiv Yawg Tsis Yog Peb Hmoob Pojkoob Yawmtxwv?》的贴子里,发贴人转载国外苗族对台湾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教授在《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一书中提出蚩尤不是苗族祖先的内容表示质疑和愤怒,而回帖人则引用了其它人的考证,

  dongb 说,“…蚩尤不是苗族祖先?难道黄帝是?攻伐三苗的大禹是?!!!!有不同意见是可以的!!让那个人可到中华三祖庙去看看!!可去此些网站看看: http://www.3miao.net/10403/viewspace-42711.html ;http://www.sanzutang.com/cctv104.asp …. ”(2008-6-23 11:47)

  在虚拟空间中,口头传统在文本变体、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不是特别明显,而主题性,即突出蚩尤传说与苗族祖先的主题,在一次次“转贴”的传播过程中得到扩散和普及,也因而获得了更多的“听众”所知晓。而这种传播,突破了传统社会里口头传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三苗论坛 2011-5-11 13:5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前门传说:不是单纯的风物或名胜
下一条: ·[许钢伟]壮族《嘹歌》搜集整理及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