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十年前相比,当下的七夕节有着比较乐观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诸如广州珠河、温州石塘、甘肃西和等地方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地方的人们仍然对传统的七夕节活动抱有热情并周期性的参与其中,这意味着七夕节面临的生存困境原来并不像学者们曾经认为得那样艰难。另一方面,七夕节已经被赋予“中国爱情节”或“中国情人节”的新名称,并因此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对于商家而言,这个节日已成为不应该错过的商机,对于都市男女而言,它也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表达爱情的场合。这不啻是新形势下对传统的一种发明。有鉴于此,也许现在我们可以说七夕节越来越热了,或者说七夕节正在走向复兴。
七夕节走向复兴,其实并不格外令人奇怪,因为当前中国传统节日处于普遍的复兴之中。只要稍微用心,谁都能感觉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对传统节日给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高的热情。但七夕节的复兴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与其他传统节日在复兴过程中仍然基本保持既有性质不同,七夕节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虽不能说与爱情无关,却也的确关涉不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文人墨客的节日感言;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七夕节就是乞巧节、女儿节,就是乞巧(智)、乞美、乞子的关键时刻。而如今,在许多都市青年的心里,爱情成了七夕节唯一的主题。
七夕节由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爱情节的变化,当然不能说是一个错误,文化的生命力本来就包含着能够因时因地被成功转换以适应新环境新需求的能力。七夕节有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相附着,在广为人知的牛女传说里,牛郎和织女虽有天河相隔仍然不离不弃,为了一天的欢聚宁愿忍受三百多天的孤独寂寞,这所表现的不正是当代人所苦苦追求的忠贞爱情吗?所以当世纪之交西方情人节在某些都市大行其道、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爱情节”以相颉颃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这个名号赋予了七夕节。无庸讳言,最初的这种赋予明显是在外来文化刺激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安全意识起作用的结果,但如今,七夕节已被诸多都市男女作为中国爱情节接受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种转换确实适应了当代社会在男女情爱及其表达方面的新需求。中国需要一个爱情节。
尽管如此,七夕节却不能以爱情作为全部的主题。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新近不断被发现和被呈现的地方传统已经证明,这些习俗活动在当下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七夕节的复兴,理应是在原有七夕节传统之上添加进爱情的主题,而不应是用新的发明完全取代曾经的传统。但目前来看,爱情无疑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关注。商家用爱情吸引有情人购买他们的服务和商品,媒体报道着玫瑰花、巧克力的销售量,一些地方政府也利用七夕文化打造婚旅之乡、婚庆之城,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做强做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宏大工程。长期这样做下去,很容易造成传统七夕活动的边缘化,而这不仅于无助于七夕节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人们节日生活的丰富性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2011年第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