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谁在复兴七夕节──传统的发现与发明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5 | 点击数:4930
 


  与十年前相比,当下的七夕节有着比较乐观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诸如广州珠河、温州石塘、甘肃西和等地方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地方的人们仍然对传统的七夕节活动抱有热情并周期性的参与其中,这意味着七夕节面临的生存困境原来并不像学者们曾经认为得那样艰难。另一方面,七夕节已经被赋予“中国爱情节”或“中国情人节”的新名称,并因此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对于商家而言,这个节日已成为不应该错过的商机,对于都市男女而言,它也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表达爱情的场合。这不啻是新形势下对传统的一种发明。有鉴于此,也许现在我们可以说七夕节越来越热了,或者说七夕节正在走向复兴。

  七夕节走向复兴,其实并不格外令人奇怪,因为当前中国传统节日处于普遍的复兴之中。只要稍微用心,谁都能感觉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对传统节日给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高的热情。但七夕节的复兴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与其他传统节日在复兴过程中仍然基本保持既有性质不同,七夕节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虽不能说与爱情无关,却也的确关涉不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文人墨客的节日感言;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七夕节就是乞巧节、女儿节,就是乞巧(智)、乞美、乞子的关键时刻。而如今,在许多都市青年的心里,爱情成了七夕节唯一的主题。

  七夕节由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爱情节的变化,当然不能说是一个错误,文化的生命力本来就包含着能够因时因地被成功转换以适应新环境新需求的能力。七夕节有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相附着,在广为人知的牛女传说里,牛郎和织女虽有天河相隔仍然不离不弃,为了一天的欢聚宁愿忍受三百多天的孤独寂寞,这所表现的不正是当代人所苦苦追求的忠贞爱情吗?所以当世纪之交西方情人节在某些都市大行其道、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爱情节”以相颉颃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这个名号赋予了七夕节。无庸讳言,最初的这种赋予明显是在外来文化刺激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安全意识起作用的结果,但如今,七夕节已被诸多都市男女作为中国爱情节接受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种转换确实适应了当代社会在男女情爱及其表达方面的新需求。中国需要一个爱情节。

  尽管如此,七夕节却不能以爱情作为全部的主题。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新近不断被发现和被呈现的地方传统已经证明,这些习俗活动在当下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七夕节的复兴,理应是在原有七夕节传统之上添加进爱情的主题,而不应是用新的发明完全取代曾经的传统。但目前来看,爱情无疑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关注。商家用爱情吸引有情人购买他们的服务和商品,媒体报道着玫瑰花、巧克力的销售量,一些地方政府也利用七夕文化打造婚旅之乡、婚庆之城,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做强做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宏大工程。长期这样做下去,很容易造成传统七夕活动的边缘化,而这不仅于无助于七夕节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人们节日生活的丰富性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2011年第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马兴国]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
下一条: ·[张勃]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王娟]化生·乞巧·相连爱——七夕节史话·[萧放]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侯仰军]七夕节为什么还要乞巧?·陶立璠:“七夕节”保护需要坚守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张勃]从乞巧节到情人节
·由七夕节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沂源“七夕节”22日开幕 七夕庙会等激情上演
·[张勃]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七夕节民俗扫描:被赋予爱情美满心灵手巧两涵义
·七夕节复兴绕不过尴尬和期待·[宣炳善]浙江武义、东阳七夕节的北斗七星崇拜及其道教文化传统
·[田东江]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也不是“中国爱情节”?·七夕节流行显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
·综述:国人欢度七夕节·[张慧孜]广州乞巧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