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锡诚]前门传说:不是单纯的风物或名胜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4 | 点击数:4735
 


  北京民众所传承和传播的口头文学,尤其是前门的传说,无疑是“京派文学”或“京派文化”最雄厚的基础。从传说分类的观点来看前门的传说,大体上应当属于地方风物传说或名胜古迹传说。但它又不是单纯的风物传说或名胜传说,既包括了地方传说(如胡同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如前门楼子的传说),又包括了人物传说(从帝王将相到能工巧匠、从梨园名角到商铺老板)、史事传说(如建城传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出逃、义和团烧药房)、风俗传说(如老字号、庙与庙会、信仰习俗)等。

  传说一般多少都有一些事实的影子,但在口口相传中,民众以自己的知识、需要、愿望和想象有所增益、添枝加叶,流传的时间愈久、流传的地区距离事实发生的中心区愈远,传说也就愈加远离事实,只是还残留着或附会上一些前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的观念、形象、习俗等,所以,传说包含着事实的成分或影子又不等同于事实、包含着历史的成分或影子又不等同于历史。传说是反映老百姓思想、观念、憧憬和愿望的民间文学作品,前门的传说也一样。

  从文化分布的角度,应把北京的社会分为以城区为主的市井社会和以远郊区为主的乡民社会两个社会,前者所流行的口头叙事文学以传说为主,后者所流行的口头叙事文学以故事为主。主要流传于市井社会里的北京传说最有特点者,莫过于下列4个传说群:北京的建城传说,如自元、明、清以来就流传不衰的哪吒八臂城及刘伯温建造北京城的传说;清代以来关于“三山五园”的传说,如西山、颐和园等;宫廷传说,包括紫禁城内外的逸闻轶事,故宫的建筑和工匠传说;前门的建造和前门地区的传说。在这4个传说群中,前门的传说主要分布于北京的建城传说、前门的建造传说中。

  北京建城的传说中,“八臂哪吒城”是最有京派文化特色的传说之一。到目前为止,陈学霖的《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中所搜集到的关于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材料最为完善。而在他之前,由英国人所写的《In Search of Old Peking》一书中,就已经载录了哪吒八臂城的传说,在这本书里,前门在北京城的地位和形象就是:前门(正阳门的俗称)是哪吒的头颅;前门两旁的门是哪吒的耳朵。

  而前门和前门大街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在滥觞于元代、明代继之的北京建城传说中,已经包括了前门(丽正门)传说的身影,其所反映的是在北方“草野之地”“地有龙池,不能干涸”的沼泽水网地带建筑一座都城的民间历史,带有早期建城传说的所有特点,而前门被赋予了八臂哪吒城的头颅的地位和经济与文化上的吐纳之道的象征功能;其二是清代以降,前门地区及前门大街一带市井社会和以天桥为代表的市井文化的形成,其传说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在北京的兴起与繁荣发达,以及市民阶层登上北京历史舞台的过程。而纵横交错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独特格局,而且每一条胡同的背后,诸如大栅栏、鲜鱼口、珠市口、门框胡同、粮食店等,都隐藏着一个或多个传说,无不从民众的立场和眼界述说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近代以来,在北京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无论在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的代表性上,还是在新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形成上,前门地区都是一个重要的地区。而坐落在前门地区的前门楼子这座古代建筑,作为北京城市古建筑和古文化的标志,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所昭示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京派文化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和影响,自然是无法绕过去不论的。此外,前门和前门地区以商铺、戏楼、书场、老字号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是构成古老的南城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凡此等等,都在前门一带或南城一带普通市民阶层中间流传的传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和印证。而21世纪初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为申报非遗名录所做的专题调查中,又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当下民间还在流传的传说,显示了这些传说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环境下,不仅仍然在民众中流传,而且还在发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

  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形势下,以口头传承为主要方式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和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急剧衰微的趋势,遇到了空前的传承困境,大都市的衰微趋势尤甚,北京自然也不例外。如今,北京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阔步迈进,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民间文学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土壤――都市人群、传承环境都在巨变之中。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进城务工的数量剧增,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构成。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化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看来不是很大,有些项目甚至还因此而开辟了市场空间,而以口头方式传播和传承的民间文学则不然。民间文学的传播是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有赖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居民群体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汇聚杂处于一地,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段和较稳定的居住区,才能逐渐形成民间文学的流传条件和区域。原来的“老北京”人口比例逐渐减少,大多数“胡同”里的居民,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陆续分散居住到新居民区的大楼里去了;而郊区的农民也大多失去了土地,搬进了高楼林立的新居民区,他们的身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即正在从农民向着市民过渡,他们传承民间文学的那种自然环境也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使青年人对传统的民间文学失去了兴趣。时代所带来的这一切变化,给传统的民间文学的传播和传承造成了空前的冲击,衰微的趋势使保护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大都市环境下保护口传的民间文学?这是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所面对的严峻形势。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7月28日15: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天坛传说:圣与俗的统一
下一条: ·[石甜]口头传统[1]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与认同
   相关链接
·[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