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施爱东]帝王龙袍争夺战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3 | 点击数:13991
 

  ■权力崇拜与龙袍泛滥

  永乐以后,宦官逐渐走上了政治舞台,炙手可热,“宦官在帝左右,俱蟒服”。由于服制中没有蟒服之制,所以也就没什么规矩可循。所谓蟒纹,就是去角、去足的龙纹。可是,有些官员不仅给自己的蟒纹添上了两只角,甚至还有四爪、五爪,这就更难与龙纹相区分了。更离谱的是,连飞鱼纹、斗牛纹都做得跟龙纹差不多。

  服制乱象越来越严重。1458年,明英宗打算重振纲纪,发布了一道矫枉过正的禁令:“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明史》)这样的禁令基本没法执行,设了等于白设。

  1537年,明世宗有一次出宫,看见兵部尚书张瓒穿着蟒服,大怒,问阁臣:“尚书二品,怎么能穿蟒服?”阁臣回答:“瓒所服,乃钦赐飞鱼服。”明世宗再问:“飞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连皇帝都分不出这些衣服有什么差别,说明“鱼牛混龙”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对于龙纹的追求和热爱,本质上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热爱。什么东西一用滥就得跌价。庶官杂流,甚至太监都穿上蟒服了,龙蟒之服也就不足以说明帝王身份了。到了清代,皇帝为了自抬身价,只好朝着更高规格发展,他们将前代天子仅在祭祀天地时才穿的十二章衮冕扩充成了一个衮服系列,并且第一次正式使用了“龙袍”这个通俗名称。所谓龙袍,至少得绣九条金龙。龙纹俨然成了衮服的标志,其余十一章,包括日、月、星辰,全都退居配角了。

  清朝皇帝通过衮服章数的提升、衮服数量的增加,大大抬高了自己的档次,趁便做个顺水人情,将蟒服下放给更多的亲王、郡王、贝勒、国公,甚至他们的儿女及夫人。这样一来,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都穿上了龙蟒之服,皆大欢喜。

  龙纹越是作为权势的象征,在民间就会显得越金贵、越时尚,百官及民众对于龙纹的觊觎欲望就被刺激得越加强烈。洪秀全发动革命时,一直诅咒着象征皇权的妖龙,可一旦革命成功,却又急不可待地想穿龙袍、住金龙殿。为了不自打耳光,洪秀全发明了一种“射眼”龙袍,在龙的眼睛上画一支小箭,声称经过射眼之后的龙是宝贝龙,与清朝的妖龙不一样。随着形势发展,最后连眼都不射了,干脆直接说自己的龙就是宝贝龙。

  ■供图/撷芳主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1/07/25 04:4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汪海波]揭秘蚩尤家园:一座湮没五千年的历史古城
下一条: ·[傅谨]中国对于日本的意义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
·[徐溪泽]曾侯乙墓漆棺纹饰类属辨析·[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谢景雯]金龙四大王研究回顾与展望
·[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