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江晓原]1645年的《西洋新法历书》
  作者:江晓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3 | 点击数:5680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念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因为做论文的需要,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查阅1645年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因此书属于“珍本图书”,不得出借,不得拍照,不得复印,只能带笔记本(那会儿可没有笔记本电脑)去到阅览室摘抄。摘抄时还有一条严厉纪律--不得使用钢笔、圆珠笔、蘸水笔……唯一允许使用的是铅笔。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墨水之类的液体污损图书。

  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第一天,我出示了证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具的介绍信,得到了查阅《西洋新法历书》的允许。工作人员为我安排了一个位子,此后半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和他们共同上下班--要依着我“夜猫子”的作派,当然最好是夜深人静时披阅,但图书馆工作人员下班时我当然必须离开,所以只好跟着他们朝九晚五。

  这部《西洋新法历书》有数十册,开本很大,蓝色布面线装。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纸张--虽已过了三百多年,它的纸张依旧洁白而硬朗,翻阅的时候呱呱作响,感觉非常结实,几乎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古籍。

  16世纪末,耶稣会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1582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达中国澳门,经过多年活动和许多挫折以及与中国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之后,利氏找到了当时在中国顺利展开传教活动的有效方式--即所谓“学术传教”.1601年他获准进北京朝见万历帝,并被允许居留京师,这标志着耶稣会士正式被中国上层社会所接纳,也标志着“学术传教”方针开始见效。

  利玛窦入居京师之时,适逢明代官方历法《大统历》误差积累日益严重,预报天象屡次失误,改历之议已持续多年。利玛窦了解这一情况之后,很快作出了参与改历工作的尝试,他在向万历帝“贡献方物”的表文中特别提出,他可以帮助中国修订历法,不过他这番自荐未被理会。

  1629年,钦天监官员用传统方法推算日食又一次失误,崇祯帝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修撰新历。徐光启先后召请耶稣会士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o,1565-1655)、邓玉函(Johann Terrenz Schreck,1576-1630)、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和罗雅谷(Jacobus Rho,1592-1638)四人参与历局工作,于1629-1634年间编撰成著名的《崇祯历书》,它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成为此后中国王朝官方天学的理论基础,此后中国学者学习天文的主流教材皆源出于此。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作出于汤、罗二人之手。

  《崇祯历书》全书共46种,137卷,分“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节次六目”分别为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合、五纬星和五星凌犯;“基本五目”分别为法原(天文学基础理论)、法数(天文用表)、法算(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法器(天文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和会通(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其中经徐光启定稿的有105卷,其余32卷因徐去世,最后审定人为李天经。

  在《崇祯历书》编撰期间,徐光启、李天经(徐光启去世后由他接掌历局)等人就与保守派人士如冷守忠、魏文魁等反复争论。前者坚信欧洲数理天文学方法的优越性,后者则力言西法之非而坚持主张中国传统方法。《崇祯历书》修成之后,理应颁行天下,但因保守派激烈反对,不断争论十年之久,最后崇祯帝终于“深知西法之密”,下令颁行天下,但此时明朝末日来临,诏令也无法实施了。1644年3月,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李自成旋为吴三桂与满族联军击败,5月1日清军进入北京,明朝中央政权崩溃。

  此时北京城中的耶稣会士汤若望面临重大抉择。为了在此政权变局中保持乃至发展在华传教事业,与一些继续同南明政权合作的耶稣会士不同,汤若望很快选定清政权为合作对象。修成十年后仍不得颁行的《崇祯历书》,此时却成了上帝恩赐的礼物--成为汤若望献给迫切需要一部新历法来表征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清政权的一份进见厚礼。汤若望将《崇祯历书》作了删改、补充和修订,献给清政府,得到采纳,并由顺治亲笔题名《西洋新法历书》,当即颁行于世。

  以前曾有人认为,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是“贪他人之功据为已有”,这个说法是过分的。因为汤若望本来就是《崇祯历书》最主要的两个编撰者之一,而且他后来的改编又使此书成为新王朝钦定的官方文本,功不可没。

  徐宗泽曾披览《西洋新法历书》版本多种,据他记述,多数部分的署名为徐光启、汤若望与罗雅谷(不计后面的辅助人员名单),例如封面内页题“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加俸一级徐光启督修,修政历法极西耶稣会士汤若望撰,罗雅谷订”.而王重民著录他亲自所见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西洋新法历书》善本(九十卷本),各部分前皆有作者署名,称“著”、“撰”、“述”、“订”、“删定”等。

  据此,可对《西洋新法历书》28种著作之作者署名情况统计如次:归于汤若望一人名下者7种,汤“撰”而他人“订”者6种,他人“撰”而汤“订”者10种,汤与他人同撰者1种,与汤若望无涉者仅4种。

  我当年做论文时,曾依据两个较为完善且有代表性的版本进行考察:一为我亲阅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简称故宫本),此为顺治二年(1645)刊本;一为前述王重民著录之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简称国会本),系康熙年间刊印之本。

  从纲目上看,汤若望对《崇祯历书》44种作了重大删并。故宫本《西洋新法历书》仅28种,国会本仅27种,且其中分别有11种及10种为汤若望所新增者。删并主要是针对各种表进行的,对于理论基础部分,即五种《历指》(日躔、月离、恒星、交食、五纬),汤若望几乎只字未改。

  这些新增著作,大都篇幅较小。其中以汤若望自撰者较多,自客观效果言之,汤若望的改编确实使《西洋新法历书》较《崇祯历书》显得紧凑完备。同时也无可讳言,增入10种由汤若望所撰之小篇幅著作,能够产生一个效果,使得在读者印象中,汤若望在此巨著中的分量大为加重。特别是当外行权贵仅仅翻阅一下全书目录时,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崇祯历书》在明末编成后并未汇总刊行,入清后曾多次挖板或重刻,版次较乱,卷数不一,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图书馆藏有完整的《崇祯历书》。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也藏有《崇祯历书》残卷,当年我也曾要求借阅,但他们只给我看了放在纸盒中的照片。工作人员对我说:这书不能让你碰了──书页已经朽烂,一碰就碎,我们自己也不敢再碰它了。想想这残卷至多也就是比我查阅的《西洋新法历书》早十年而已,竟已朽烂如斯,印书用纸好坏,竟能有如此大的差别。

  最近潘鼐先生经十余年努力,遍求海内外藏书机构,终将存世的《崇祯历书》搜罗齐全,拼成完璧,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对于天文学史和科学史来说,实为大大功德。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0年09月0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纪德君]古代小说中元宵灯节描写的文学意义及民俗价值
下一条: ·[江晓原]历书起源考──中国古代历史之性质与功能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