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伟明]台湾少数民族的丧葬民俗文化
  作者:陈伟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2 | 点击数:18860
 
台湾少数民族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制约,一般实行薄葬,而其等级意识也相对较为淡薄。尽管等级、贫富差别业已出现,在丧葬民俗文化中也有所表现,但其差别并不大,原始共有的群体意识仍十分强烈。因此其丧葬民俗文化水平的发展也较为低下。或不用棺殓,盛行裸葬或其它较为原始独特的葬法。即使以棺殓尸,其随葬器也多为死者生前衣物、杂物及生产工具。高雄地区少数民族,“近年亦有仿汉人用棺槥者,殓以平日衣服杂物各半。诸亲各送青蓝布一丈,或鹿皮一张,同什物与盝葬所卧床下,妻子迁居别室,近年亦有择葬。”[52]北路诸罗番诸罗山等社,“家有丧,曰描描产,置死者于地,男女环绕,一进一退,抵掌而哭,用木板四片,殓葬竹围之内,盖一小茅屋,上插鸡毛并小布旗,以平生什物之半,悬死者屋内。”[53]说明了台湾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因而在丧葬民俗文化中,原始宗教色彩浓厚,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交织盛行。噶玛兰地区,“番死曰马歹,华言衰也,死不棺殓,众番帮同掘葬。如农忙时,即用双手搭架水侧,悬爰其上,以令自溃。指其地曰马邻,犹华言不利市也,从此该社经行不由其地,彼发不饰珠宝,视新月生魄则除,若暴死者,如遇戕害或溺水之类,则通社延请北投(番道土),群哭水诶,念咒施法,拍腿逐,既毕,从番泅水归潜,终不敢再经其地。”[54]这显然是鬼魂崇拜的某种表现形式。而且台湾少数民族丧葬礼仪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也是其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水平低下的一种表现。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状况,再一次证明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乃是物质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丧葬民俗文化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清]龚荣.台湾小志[M].台湾纪略汇刊,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2]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717~1718.
[3]同上,1718.
[4]彰化县志.卷九[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5]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894.
[6][清]林谦光.台湾纪略[M].台湾纪略汇刊,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7]新竹县志,卷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
[8][清]黄叔璥.台湾使槎绿,卷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M].
[9]淡水厅志,卷十一[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0]新竹县志初稿,卷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1]噶玛兰厅志略,卷十一[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2][13][14][清]黄叔璥.台湾使槎绿,卷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
[15]同上卷五.
[16][清]唐赞袞.台阳闻见录,卷下[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7]彰化县志,卷九[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8]凤山县志,卷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19]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866.
[20]同上,1718.
[21][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五[M].中华书局,1981:105.
[22][清]杜臻.澎湖台湾纪略[M].台湾纪略汇刊,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23]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479.
[24]树杞林志,风俗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25][清]黄叔璥.台湾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26][清]吴振臣.闽游偶记[M].台湾杂记汇刊,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27]凤山县志,卷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28]闽书,卷一百四十六[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4360.
[29][清]黄叔璥.台湾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30][清]姚.东槎纪略 卷一[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
[31]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893.
[32]嘉义管内采访册[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
[3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三,广东七[M].数文阁聚珍版.
[34][清]阙名.粤西种人图说[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九帙.
[35][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36]台东册采访册—风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37][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
[38]噶玛兰厅志略,卷十二[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39][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40]彰化县志,卷九[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41][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42]新竹县志初稿,卷七[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
[4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718.
[44]同上,1390.
[45]淡水厅志,卷十一[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46]台东册采访册—风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47]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479.
[48]同上,1718.
[49]淡水厅志,卷十一[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50][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51]淡水厅志,卷十一[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52]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866.
[53][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
[54]噶玛兰厅志,卷五,下[M].台湾成文出版社,1993.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3期,第90~9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管谨严]《夜谭随录》对清中期京旗生活的描画
下一条: ·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盼节令鼓扎根故里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