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张颖]门插艾,香满堂:民谣话端午
  作者:张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6 | 点击数:9153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形成于战国时代。端午的“端”是开始、初之意,古籍《风土记》曾云:“仲夏端五,端,初也”。初五是一个月中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古时端午又称“端阳节”,另外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宋史》曾曰:“明年重五,又送角黍,执扇。”故端午节又称重五节,而咱老北京人,则爱称其为“五月节”。

  又逢端午,它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粽子盛宴,还有众多值得记述的传统民俗和民谣……

 

  文/张颖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不但别称与“五”相关,众多民谣歌句中,也描述了端午与“五”相关连的众多民俗。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民间端午节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五彩香囊等民俗。

  自先秦时起,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老北京民谚也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语,皆因进入炎夏燥热潮湿的天气后人易生病,多有瘟疫流行,再加上旧时卫生环境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所以这个时节种种求平安辟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旧京时,端午节就出现过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以辟不祥。在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五日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

  人们除用艾作鞭, 菖蒲作剑, 大蒜作锤悬挂于家中,有些人家还用艾草等编成个小“艾人”,悬挂入屋中,并以艾叶煮水给孩童们沐浴,以辟邪驱瘴。旧京民间曾有“五月五日五,天师骑艾虎,神疫归天去,瘟疫归地府”、“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等民谣在少儿间传唱。

  食“五黄”、吃“五毒饼”也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

  五黄指的是黄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古人认为,黄色可以解毒制煞,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而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营养,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鱼北京俗称黄花鱼、大王鱼。旧京时鱼贩们多从京东的津塘海边趸来,小贩走街串巷高声吆喝“大黄鱼哟,新鲜的黄花鱼哟”。旧京俗语有“当裤子,买黄鱼”之说法,其意是不管多穷也要吃上顿黄花鱼。旧京时还有“躲五”之说,有出嫁女儿的人家,端午节时,必将女儿接回娘家躲开“端五”,同吃一顿黄花鱼,旧京端午节时盛行吃黄鱼辟毒习俗之情景,可见一斑。

  雄黄酒也是端午很重要的一项民俗,传说那白娘子正是在端午节的中午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型。雄黄酒在咱北方,则多用于在少儿额头上写个“王”字,以辟邪解毒。古诗曾有“惟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的名句。

  旧京民谣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是为“五毒”。这时节要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端午节时要到饽饽铺去买食五毒饼,相传源于元代。据传元末道教始祖张天师的裔孙来北京遨游时,赶上京师闹瘟疫,不幸染上后摔倒在一家饽饽铺的门前。那饽饽铺掌柜的见是个气宇非凡的少年,马上叫店员把他抬到后屋刮痧和针灸,把少年救活。后来这少年为报答饽饽铺的救命之恩,用朱笔画了一道灵符,加盖上龙虎山乾坤太乙真人金印,派人送给饽饽铺留作驱邪辟疫之用。掌柜的视灵符同瑰宝,贴在作坊的上梁,并让工匠照灵符仿刻了一方点心模子,用此模子制出的点心竟然无蚊蝇滋扰,掌柜的给取名“五毒饼”,并在端午节时出售。众百姓认定这种饼能驱邪,被一扫而光。后来有饽饽铺就刻出五种虫的模子加盖在点心上,成为端午节应节食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北京晚报 2011-06-06 15:48:21

上一条: ·[仲富兰]端午文化:民俗文化意义的开掘与传承
下一条: ·[陶立璠]中韩端午习俗的比较话题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