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欧鼎彝]分子人类学是把“杀猪刀”
  作者:欧鼎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3 | 点击数:7097
 


   读完《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上)》(《上海书评》3月20日)这篇,我不由地想到,一个民族的确需要民族归属感,需要民族忠诚度,但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弥散的民族情绪,也似乎不应偏离科学的校验结果太远。

  从近数十年的研究来看,“人类源自十万年前第二次走出非洲的现代人”之说,已经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类学家的赞同。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二十万年前的大荔人、十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及马坝人等等一系列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猿人,与今天中国境内的任何人类,都绝无任何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与其将它们看作我们杳茫但克绍已久的祖先,不如将它们看作是已经灭绝了十万年的初等智慧生物;对它们的称呼,应该是“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等,才更为准确。中国史的展开,也绝不应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那样始自一百七十万年前的某一群猿人,而应该始自大约三万年前自中南半岛进入现在中国境内的几支现代人。至于三万年前再之前的状况,那已然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而非人类的历史了。

  那么,“汉语人群”的血缘起源,最远可以追至多远呢?我们顶多只能追到六千年前大致在西北中国的那群讲汉藏共同语的人群。这群人中再有一支向东迁徙,然后分化出讲一种最古老的“汉语”的人群。在这群人迁至华北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中,是否有一个部落首领或部落本身叫做“黄”?是否还有另一个部落首领或部落本身叫做“炎”?我们不知道。我们甚至已经不可能知道,在无数部落的相互斗争与联合之中,是否存在两个有着特别影响的、相互联姻的部落。

  但是我们已经确知的是,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诸夏”(复数的“华夏”)只是华北范围内许许多多讲着各种语言的居民点中文化较发达的那一部分,“诸夏”的核心所说的语言即被称为“夏语”(即“雅语”,夏、雅二字古同),它是现代汉语诸方言的祖先。在被称作是“中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内,诸夏与不讲“夏语”的戎狄长期地交错杂居。周初周公的长子伯禽封于曲阜,而曲阜外面即为夷地,所以伯禽有时连都城东门都不敢打开(《尚书·费誓》);西周诸王远非我们现在想象中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根据夏含夷的研究,他们甚而会偶尔向淮夷进贡;有的处于华北的戎狄之国——如中山——也居然能够取得正式诸侯国的地位。如此种种只能说明,将“中原”地区视为“诸夏”理所当然的、排他性的祖居地,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想象。

  这不是说“祖居地”这个概念本身是错的,而是说,我们不能把祖居地的概念无限制地用于历史时期。否则,全世界的所有人类的祖居地就只能有一个指归:非洲。土耳其人自隋唐起一步步自蒙古高原西迁至小亚细亚,而且他们自身也在一步步地迁徙中由黄肤塌鼻的蒙古人种变成白种高鼻的高加索人种,但是毫无疑问,小亚细亚仍然算作他们的祖居地。这是因为,祖居地的概念是指,在民族主义刚刚开始发育之时(而非更早),该民族主体所处在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实体所代表的区域。这个政治实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者是一块殖民地。正如,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汉民族的民族主义被激起之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整个东部中国都是汉族的祖居地。但实际上,即便清代,也还有士人将江南视为处于“中国”以外的百越之地;科学研究的结果更表明,南方汉人与北方汉人的基因差距,要远远大于南方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基因差距或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基因差距。

  分子人类学可以表旌出的一点即是:是想象而非事实,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亿的血缘关系极其疏远、来源极其复杂的人群,捏合为了一个称为“民族”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家谱,大致可能包含有三部分信息:第一部分是可以说得清的世系,多则十数代,少则三、五代;第二部分是攀附的部分,同姓乡绅、名人都被列入其中;第三部分则是先秦世系,所有姓氏都被追溯到某个周代诸侯国,进而追溯到黄帝之上。这中间无数血缘上的缺失环节,就只能靠纯粹的想象来填充。缺乏了这份想象,一个民族也就只能散落成了真实可见的一个个家族。民族主义有时会使人崇高,是想象力让我们变得崇高;民族主义也有时会使人狭隘,那则是我们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来包容他人。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1-04-17 02: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中)
下一条: ·[左宁 胡鸿保]“表演”的跨学科比较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