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施康强]八仙桥:历史、传奇和日常生活
  作者:施康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1 | 点击数:13066
 

 

八仙桥不再有杜月笙和董竹君的身影,
居民少了些谈资,但依旧过他们的平常日脚。

  

  事情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以南通惠河八里桥击溃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史称八里桥之战。法国政府为纪念与彰显本国的武功,晋封此役的法军统帅蒙他板(Montauban, comte de Palikao,又译“孟斗班”)为“八里桥伯爵”,并把巴黎二十区一条街命名为八里桥街(rue de Palikao)。1865年,上海法租界当局凑热闹,把境内一条新辟的马路也定名为八里桥街,即今云南南路。上海人不能接受这个羞辱祖国的路名,遂以谐音呼作八仙桥街。有了这条街,就有了八仙桥。

  《上海掌故辞典》“八仙桥”条目:“旧桥梁名,跨周泾(今西藏南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之前,周泾是法、华两界的分界河,河东是法租界,河西是华界。1900年时,法租界扩张,周泾西面的打铁浜(今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重庆中路)以东地区被划入法租界新界。为沟通与新租界的交通,法租界在周泾的北端,即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修建一座木桥,因桥近八仙桥街,而被叫做八仙桥。后人不明桥名之由来,遂讹传这里曾是八仙到过之地。”

  原来如此。我是在八仙桥街区长大的。这个泛指的地名包括的范围,大体上东至西藏中路,南至淮海中路,西面至少应到嵩山路,北面到宁海西路乃至更北的延安路。我从小喜欢这个地名,觉得远比附近的南洋桥、东新桥乃至太平桥更有意思。当然不相信真有八仙,尤其是中国神仙中最富有人情味的吕洞宾和铁拐李,曾在此地游戏人间。但至少愿意想象,脚下这块土地曾是水乡一个小市镇或小村落,曾有过“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的情致。后来查出八仙桥的来历令我有幻灭之感,不过这不妨碍在我的记忆里,不是邻近的有洋味的淮海路,也不是四大公司并立的南京路,这里才是最典型的中国近代市井。  

  提起八仙桥的往事,论资格,首先会想到黄金荣。除了晚年住漕河泾黄家花园,此人一生的活动始终以八仙桥为中心。他第一个公馆在老北门民国路同孚里,后来住进八仙桥的核心地带,龙门路淮海路口的钧培里。每年腊月十五,他在八仙桥发放冬赈。他有了钱,不是开戏院便是置地产。黄金大戏院在金陵路西藏路口,大世界和共舞台也都近在咫尺。解放后他被罚在大世界门口扫地,据说闲下来就搬张椅子坐在钧培里口,望着街景发呆。

  杜月笙后来居上。他投入黄金荣门下当小脚色时,住在黄宅的灶披间。风云际会,凭借能力和手段,他靠贩卖烟土和开赌场发家,终于“泥鳅变鲤鱼”,鲤鱼跳龙门,成为法租界的“教父”,同时“强盗扮书生”,化身为金融家、企业家和慈善家。他娶了几房太太,有多处房子仍嫌不够住,决定自造公馆。黄金荣在跑马厅后隔两条街,距离大世界不远的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有两亩地皮,就慷慨送给他。另一位大亨张啸林要跟他做邻居,他索性送张家一半地皮。1920年代,两家各造一幢同样格局的房子。头进中式,两层楼;二进西式,楼三层;两宅中间隔一道砖墙,开一扇便门。陈存仁《阅世品人录》第六章《杜月笙江湖义气》里有一张杜宅的平面图。他说:“书报上形容是侯王宅第,大厦连云,其实地方并不大。”解放后此宅归某单位使用,我曾路过门前,觉得并不起眼,绝对比不上后来东湖路的杜公馆。

  杜公馆里故事多,有的故事能进入历史。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以杜月笙的青帮势力为奥援,正式在上海发动“清党”。事前,他们需要除掉当时的上海工运领导人、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杜与汪本来在场面上有点来往,便由他出面,请汪于4月11日晚来杜宅相商要事。我们以前也知道汪准时赴约,中伏,被杀,但对细节不太了解。章君榖著陆京士校订的《杜月笙传》对此事提供了详细的记录。

  当晚7点,华格臬路杜公馆。门内埋伏重重。门外有一支机动部队,包括两部汽车。其中一部上除了司机还坐好两名彪形大汉,停在华格臬路通往李梅路的转角。汪的车子在杜公馆门口停下,汪下车。此时,李梅路转角的小包车开始徐徐滑动。汪到门口,门灯亮,铁扉开启后随即关上。那辆徐徐滑动的车子驶近汪的座车的左边。两扇车门同时打开,跳下两条汉子,挟持汪车的司机和保镖,开走。汪进宅,在客厅檐下前即被埋伏好的杜门“四大金刚”擒住。杜在楼梯口观看,高声关照:“不要做在我家里噢!” 此书作者有意点缀一点“本地风光”,在书里不时插进几个上海方言词。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很遗憾作者没有让杜月笙说浦东上海话。“做”应是原词,周立波的“奈伊做脱”本此。但是杜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应是“勿要做啦我屋里厢”,而且把“勿要”读成一个音wiao。多集纪录片《外滩》据此再现了这个场景,也让杜月笙照说“准官话版”,逊色不少。

  “四大金刚”劫持汪上车。《杜月笙传》作者接着写道,“后座里,芮庆荣和叶焯山四条铁臂,把浑身动弹不得的汪寿华,紧紧箍住,尤其芮庆荣那只蒲扇大的右手,仿佛五根钢条,他始终紧握汪寿华的口鼻使汪寿华既透不过气,又喊不出声。他只有竭力扭动全身的肌肉,在作无效的挣扎。”车到枫林桥,芮庆荣下毒手了:他“运足全身气力,集中在他的右手五指,那五根钢条自汪寿华的口鼻移向咽喉。动作快得不容汪寿华发一声喊,车中各人只听见他喉间咯咯有声”。下文,作者根据叶焯山的讲述记录乃至描写了汪寿华的临终挣扎过程,像是一个长镜头,加倍渲染暴力。我读到这里很不舒服:即便作者完全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作为一部传记,甚至作为文学作品,有必要这样考验读者的神经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1-05-22 03: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悦笛]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三重意蕴
下一条: ·[常建华]生活史给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