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陈墨]口述历史意义何在?
  作者:陈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25 | 点击数:10627
 


  口述历史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什么?在我看来,口述历史工作很可能会引起历史研究的革命。

  首先,口述历史以人为本,如此才能够找到历史的根本。传统历史学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纪实为目标,即以事件的真实性作为研究者的追求;二是以说理性为原则,即历史学的研究最终是要寻找某种历史哲学的真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分期,即所谓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框架已经预设,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往预设好的框架格子里填充事实。但这种做法很容易成为历史学的一种异化力量,甚至有可能彻底扭曲历史学的本性。追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固然值得发扬,但若非以人为本,而只把人当作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附属物,那就有可能主次颠倒,最后走入误区。

  其次,口述历史——如保尔·汤普生所说——通过人民的声音,把人民的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历史家不能贪功,说历史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由口述历史工作所促成;实际上,人民的历史观,本身也并不是口述历史的直接产物,而是历史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也是人民的历史。这一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普遍性的历史观念。问题是人民的历史如何书写?在这方面,口述历史的优势与贡献就十分突出了。口述历史的工作宗旨就是要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让人民的声音成为历史学交响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个体性的口述历史文献及其研究,将会给历史学带来观念和方法上的革命性变革。历史是人类活动,人是历史的主体,离开人的主体,孤立的历史事件会有多大的意义呢?离开人的主体,我们又如何解释历史事件呢?按照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普通百姓理所当然是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人物,但许多人,包括部分历史学家,却并不当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把所有的大小人物都当作历史人物进行口述历史采访,会有什么意义?

  我想,历史学如何叙述所有参与者的历史,如何让历史学成为真正的人类社会生态学意义上的历史学,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05月20日 16:58

上一条: ·[游鉴明]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
下一条: ·陈墨:口述历史采访者应成为心灵考古学家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赵世瑜:新的中国通史新在何处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
·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