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刘德龙]追根溯源话端午
  作者:刘德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7 | 点击数:5413
 


  今天正值端午佳节,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而“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现在我国通行的农历以寅月为正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重午。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入选项目。

  起源:源自先秦时代的避疫驱邪说最可信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我国民间有许多说法,包括消灾免疫、趋吉避凶说,清扫卫生、防疫保健说,对阵竞技、调理阴阳说,还有龙的节日说,等等。当然最为大家熟知和流行的是纪念说,尤其是纪念屈原说。传说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五月初五举行各种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

  关于“纪念说”。此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的屈原纪念说,其认为端午节是楚人为了纪念爱国忠君的贤臣屈原,这是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在江浙一带,人们多认为端午节为纪念蒙冤屈死,而后被吴王阖闾抛尸江中的忠良伍子胥而设;另外全国各处还有纪念诸如孝女曹娥、伏波将军马援、东汉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的诸多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龙的节日说。此说法源自于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的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龙的节日。西汉刘向的《说苑·奉使》记载吴越之地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表明他们很早就以龙为图腾,并于每年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龙祭活动,划龙舟与吃粽子皆源于此。

  在以上诸种说法中,我们不难辨别,端午节习俗与龙的崇拜并无多少瓜葛,龙的节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证据,而纪念说实为后人在节日习俗传承过程中与历史人物附会的产物,这种说法晚于避疫驱邪、调理阴阳、康体保健说,所以最可信的还是源自先秦时代的避疫驱邪说。

  这里介绍两个不少人还不太熟悉的端午节传说:

  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捕鱼时不幸落水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几天还是没有踪迹,悲痛之中曹娥便在五月初五投江寻父,甚至还有传说她在5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县府官员为其树碑立传,广为传颂。至今在上虞,不仅有曹娥江还有曹娥庙。与春秋时期伍子胥五月五被杀投江的端午节起源相似,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也是江浙一带民众解释端午节来源的传说之一。推龙船送瘟神 大诗人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诗篇里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诗句,写到的就是这个习俗。

  在湖南岳州府、长沙,浙江武义一带,自古就有端午节推龙船以送瘟神的做法。就是用竹子扎制龙船,端午日推船入水,据说这样可以驱鬼避邪。相传古代有个人被五鬼缠身,一个老道帮他捉住五鬼封入酒坛,投之于江。可是酒坛漂流到浙江武义后,被人捞起打开,五鬼出没,为害当地。城隍得知,便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以竹扎船,送鬼出境。

  文化意义:与祖先对话,增强民族意识和文化使命感

  端午节就像其他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一样,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比如端午节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不尽相同。在湖南地区,尤其是长沙、邵阳、岳阳、汨罗地区,相传是楚国大夫屈原投水自尽的地方,每逢端午节,民众都会按照风俗吃粽子、供帖子(在门上墙上粘贴纪念诗作),悬挂钟馗像、张天师像,扎艾草人、艾草虎,烧艾草绳,挂菖蒲剑,喝雄黄酒、戴香囊等活动以用来驱百病,辟邪魔。同时还会在屈子祠举行大型的祭龙仪式和龙舟竞赛。

  端午节食俗中除了全国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区喝雄黄酒,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吃糍粑(韩国的打糕与湖南糍粑相似),江汉平原一带吃黄鳝,山东、江西等地多吃茶叶蛋,河北地区多吃印有五种毒物花纹的五毒饼。长江黄河以南人们包粽子都用竹叶,北方地区包粽子多用芦叶。这些均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这些端午的习俗中,消灾避疫、驱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题、最主要的动力。例如喝雄黄酒吧,《白蛇传》里有一个情节讲的就是,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这种建立在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基础上的节日母题,自古便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节及其习俗还是对生命、对自然、对美好人格和幸福的期盼和颂歌。它以个人和家庭为主体,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历史发展而变化。在千百年的节日演变中,从对辟邪驱瘟主题、舍身报国或舍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开始,逐渐又通过仪式性的集体活动(吃粽子、赛龙舟等)和其他风俗上升为与自然、社会既和谐相处又主动调节的生活智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端午节才会长盛不衰。

  不过,端午节之所以特别受到民众的喜爱,还有着人们对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背景。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最鲜明的主题之一,但是这一主题在现代之前只是体现在传说之中。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形成了采取诗会的形式纪念屈原的新传统。把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诗会与赛龙舟相呼应,更能够比较全面地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中国的古典传统。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我们也就需要特别珍惜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中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我们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我们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

  (本文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
 

  文章来源:网易-齐鲁晚报 2011-06-06 07:08:21

上一条: ·[刘锡诚]端午:礼俗、传说和我们的节日
下一条: ·[仲富兰]端午文化:民俗文化意义的开掘与传承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