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乔晓光]活态文化之河
  作者:乔晓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8 | 点击数:9713
 


  节日·多民族的活态文化之河

  如何对待作为活态文化的民族节日,这已经不是一个节日本身的问题。节日是民族文化信仰的象征,节日文化的品质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反映了民众的文化趣味和文化情感。节日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自发地调节流变,但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元素,如民族服饰、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傩戏、民间戏剧、民间社火、民间皮影戏等,还有许多文化传统仪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清明祭祖踏青、端午龙舟和粽子等,这些都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需要以文化自觉的理念去倡导传承保护的公共性文化事业。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西方文化的引入,但我们近百年一直忽略本土民族文化的认知整合与发展,忽略民族文化多元多样性互补共生的优势。我们过于注重单一化的汉民族节日,虽然这是漫长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但今天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重视本民族多元文化的互动发展,注重文化基因的互补整合。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兴盛的时代都是以开放的文化胸怀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共生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注入鲜活多彩的人性朝气。

  当今的时代,是中国几千年古老农耕文明转型的时代,对于世界是一个文化激烈竞争、文明冲突并交汇融合的时代。我们的文明正处在一个新旧时代并置交替的时期,许多旧的传统在流变消失,新的文明方式正在蜕变形成,文化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似乎有些失语,而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机遇的时代。我们应当树立起人性的文明发展思维,使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避免丧失或破坏关联着民众的活态文化传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保存和发展文化的多元性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当下的民族文化生态中,多民族的活态文化传统仍在传承着、存活着,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河就流淌在生活的形态中,流淌在多民族民众的心灵记忆中。司马迁用文字记下了一部历史,人们用身心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记载了一部活态的文化史,我们不愿在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中破坏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同样道理,我们也应去发现保护更具人性价值的文化生态。值得深思的是,民族活态文化之河的断流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山西代县端午节时保留着传统的贴剪纸鸡门画和儿童背剪纸“端午马”的习俗。 乔晓光摄

  作者简历

  乔晓光,1957年生于河北邢台,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芬兰《卡莱瓦拉》协会外籍会员,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近二十多年坚持实践以树立本土文化精神为主旨的艺术探索之路,艺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家重要展览,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从1986年开始,二十多年坚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考察,关注中国乡村社区民间文化传承现状。2000年以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创建以及相关社会项目的参与实践,探索以人类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北京晚报 2011-06-06 15:31: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静书:端午节的起源、内涵以及与宁波的渊源
下一条: ·[刘锡诚]端午:礼俗、传说和我们的节日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左红卫 冉小芳]从《新疆日报》看民间剪纸在新疆传承与发展的轨迹(1952-1999)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